研究课题个案追踪记录表
时间 |
2010年6月 |
学生 (群体) |
中等学生 |
研究 教师 |
顾雄 |
一、本周我在组织高质量课堂交流中的亮点: 本周开始进入了总复习的最后关键冲刺阶段。学生经过了第一轮总复习的知识点的全面整理,已经对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状态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为接下来的第二轮练习做好了准备,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评讲中发挥交流的主动性呢?我初步的设想是打破之前试卷评讲的模式,采用多感悟,多思考后再评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就是放慢评讲题目的数量,提高评讲题目的质量、效果及延伸性。让评讲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开展二次学习的契机,是一个知识再梳理,概念再回顾,方法再感悟,规律再寻求的过程。所以,在每次评讲课之前,我都会把学生出现的集体性较强的题目进行公示,且对学生解答中出现的多种方法进行全面的公示,让每一个学生看到每个具有思维价值的解答过程。甚至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一些大家无法解释的解题过程。 |
|||||
二、本周研究学生(群体)在交流中呈现的状态: 每次张贴出题目汇总和题目解答思路的汇总,都会引来很多学生的驻足观看,并且在观看后很多学生都进行了及时地记录,有些在看得时候就进行了题目解答方法的讨论,甚至主动去寻找答案的主人交流。有些明白的会点头示意,还有不明白的会集体自发性的来找我询问。应该来说,第二阶段中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解答方法的交流和讨论。 |
|||||
三、对本周研究实践中的思考 变教师的评讲为学生的自发讨论,看上去似乎评讲题目的数量有了一个明显的下降,其实不然,更多的同学主动且愿意参与其中。因为,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数学学习和问题研究的主人,可以在和同伴们的相互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和同学讨论感兴趣的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