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研究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各位同学:  

课堂上我们积极思考,与同学们争论,与老师交流,与同桌,与小组内同学商量,相信你在课堂交流中不断地收获得知识。现在想请你完成下面的选择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自己的数学交流情况。下面的选择题有的是单选,有的可以选几个。  

2010.2  

1.估计一下在数学课堂上,一般与同伴或教师对话交流( )次?  

A、1-2次 B、2-3次 C、4-6次 D、经常交流,次数较多  

2.在课堂上你比较喜欢与什么交流,怎样交流( )(最多选2项)  

A、同桌间交流,相互说方法与思考 B、四人小组交流,大家轮流说方法   

C、个人思考,举手发言 D、听同学说说,我记在心里  

3.①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一般怎样组织同学思考与交流?( ) (最多选3项)  

A、一个一个小问题,我们一个一个答。  

B、提出一个大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再全班交流方法  

C、提出一个有点难的问题,有时我们动动手,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举手发言。  

D、提一个不是太难的问题,让我们试一试,要求我们总结想法。  

E、先让我们同桌交流思考,再提供几个例子给我们分析。  

F、边交流,边问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帮助我们校对。  

②同学们在课堂中交流时,你一般做些( )?(最多选2项)  

A、我听同学说,并积极思考,我的方法是否与他的一致,或找出同学方法的问题。  

B、我只是听同学说,一般不再思考  

C、我不太关注同学的发言,一般只听老师的总结  

D、同学在交流时,我一般会记录,并找到与自己想法的不同的地方。  

E、我仔细听,将自己的不同方法再交流比较。  

4. 你最想在交流中获得谁的肯定与表扬?( )  

A、老师 B、同桌 C、全班同学   

5.①你的老师在课堂交流中会不会将问题不断变化,并总结方法( )?  

A、经常这样  B、有时会  C、很少在交流后总结  D、不会  

②在交流中的成果,是由谁进行提炼与总结的。( )〖可多选〗  

A、由老师总结  B、由同学们小结后,老师总结  C、同学独立总结方法   

D、在老师的启发下修改后,总结方法  

③你希望在课堂中,老师与同学怎样交流( )〖选出最重要的三项〗  

A、老师提出问题,大家独立思维,积极发表意见 B、老师讲,同学听 C、老师能和我们一起思考,并及时帮助我们 D、交流中能帮助我们总结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 E、课堂里会有同学与老师间有争论 F、一问一答,多点发言的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促进高质量的“课堂交流”的教师行为策略的研究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时间: 2010年2月25日   

二、调查对象:局小三(3)班(50人)执教:沈虹 五(2)班(50人)执教:骆云  

三、调查形式:问卷  

四、调查分析:  

(一)分项统计情况分析  

1.估计一下在数学课堂上,一般与同伴或教师对话交流( )次?  

A、1-2次 B、2-3次 C、4-6次 D、经常交流,次数较多  

【分析】:此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交流的频度问题,了解学生到底现实的课堂交流中的次数。选择B的学生为总人数的36%,且三、五年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在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次数一般占到全课互动的三分之一,可能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其中有22%的学生选择了C,且五年级好于三年级,说明学生在常规上随着年级的提升,交流的频度在提升。  

   

2.在课堂上你比较喜欢与什么交流,怎样交流( )(最多选2项)  

A、同桌间交流,相互说方法与思考 B、四人小组交流,大家轮流说方法   

C、个人思考,举手发言 D、听同学说说,我记在心里  

【分析】 此问题有助于了解不同年段学生课堂交流的习惯,在分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异,其中三年级选择B项的学生占班级总数的38%,而五年级则只有23%,但选择C的五年级有21%,而三年级只有13%,其他无较大差异。说明年段上由于学生个人的思维发展的需求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课堂交流会呈现群体向个人独立思考的过渡,这就需要老师在高段中更加关注到问题的独立思考的可行度,通过问题来推动学生思考。  

   

3.①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一般怎样组织同学思考与交流?( ) (最多选3项)  

A、一个一个小问题,我们一个一个答。  

B、提出一个大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再全班交流方法  

C、提出一个有点难的问题,有时我们动动手,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举手发言。  

D、提一个不是太难的问题,让我们试一试,要求我们总结想法。  

E、先让我们同桌交流思考,再提供几个例子给我们分析。  

F、边交流,边问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帮助我们校对。  

【分析】 此问题在于了解学生个体在课堂交流中的习惯。选择A、B、E、F的人数不多占总人数的28%、53%、50%、18%,且三、五年级差异不大。选择C的项目三、五年级有较大差异。同样是小组交流在低段是一种较好的交流方式,而到高段,学生相对需要更高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之能更为有空间独立发现。  

   

3.②同学们在课堂中交流时,你一般做些( )?(最多选2项)  

A、我听同学说,并积极思考,我的方法是否与他的一致,或找出同学方法的问题。  

B、我只是听同学说,一般不再思考  

C、我不太关注同学的发言,一般只听老师的总结  

D、同学在交流时,我一般会记录,并找到与自己想法的不同的地方。  

E、我仔细听,将自己的不同方法再交流比较。  

【分析】 此问题的核心在于了解学生课堂交流的效率与参与度。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主要集中于A、E两个选项,说明学生能意识到在参与交流过程中个体需要怎样来进行应对,并能主动的参与分析。问题是在日常观察中,教师的反应却与调查数据差异较大,教师认为学生倾向于C,如果这个数据成立,说明学生在意识层面是关注到参与度的问题,但在实际行为方面,由于能力与习惯的问题,还只是停滞于认识层面,深入的去做去应对的方法与行动还有待提升。  

   

4. 你最想在交流中获得谁的肯定与表扬?( )  

A、老师 B、同桌 C、全班同学   

【分析】 此问题从侧面了解学生课堂交流的信度,即是什么促使他们进行课堂交流。数据显示59%的学生在意于教师的表扬与肯定,35%的学生在意全班同学的肯定。说明在交流中学生很看中问题交流的成功率,但不在意同桌交流的成功率与信度,同桌交流方式与提升价值方面有待提高。  

   

5.①你的老师在课堂交流中会不会将问题不断变化,并总结方法( )?  

A、经常这样  B、有时会  C、很少在交流后总结  D、不会  

【分析】此问题在于了解教师在组织课堂交流中所进行的层次多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层度。可以看出学生需要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变式的方式,提升交流的成果。三年级数据中选择B的人数与A相同,说明三年级学生在问题变化的灵敏层度上还不够,就是有意识的在变化中提升交流的深度的意识与能力不够,但到了五年级选择B的只占五年级人数的12%,比例下降,说明教师通过合理的挑战性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5.②在交流中的成果,是由谁进行提炼与总结的。( )〖可多选〗  

A、由老师总结  B、由同学们小结后,老师总结  C、同学独立总结方法   

D、在老师的启发下修改后,总结方法  

【分析】 此问题在于分析教师在课堂交流中的现状是怎样的。从数据上分析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年级中“由老师总结”的人数占7。5%,而到了五年级占13%,可能会有班级差异,但从显性数据上来看,由于问题的深入对于学生的挑战加大,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有时通过个人小结的方式来推动对问题的认识,虽然在上述分析中五年级学生更能通过个体独立思考获得交流,但最终的总结仍然想借助于教师,或与教师共同总结(64%)  

   

5.③你希望在课堂中,老师与同学怎样交流( )〖选出最重要的三项〗  

A、老师提出问题,大家独立思维,积极发表意见 B、老师讲,同学听 C、老师能和我们一起思考,并及时帮助我们 D、交流中能帮助我们总结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 E、课堂里会有同学与老师间有争论 F、一问一答,多点发言的机会  

【分析】此问题在于了解不同年段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参与度。三年级中对于“一问一答”情有独钟,有19%的学生想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得肯定与机会。其他方面三、五年级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在交流中力求简单应答,关注于知识掌握,却少关注能力形成。想获得表面的肯定,却忽视了内隐性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C选择人数占88%,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讲授行为作为一种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存在的必要性,但会逐步向A发展。(三年级33%——五年级39%)  

   

(二)总体统计情况分析  

1.年段课堂交流推进的形式变化  

课堂交流原生态化的呈现在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之中,并且每个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习得过程中都不自觉地通过交流的方式对于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形成对于数学内容的理解。这里就十分要关注到年龄特征问题。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更关注于这个交流对于他发言的次数即频度问题,只要举手发言了,就表示今天我会了。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更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教师要变化组织的方式。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不断提高,而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这个时期的课堂交流不能过于结构化,使之不能在小组内展开,而应该给予其恰当的交流平台与任务,通过全班或与教师对话来激发并满足其获得成功的状态。而对于高年段的学生从认知心理出发,这个时期更关注了交流的质,即我通过自我思考达成对于问题的理解,这样高段的交流需要教师提供结构大问题,使之有把手去探索问题。形式上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  

   

2.学生课堂交流中问题设计的挑战度  

从问卷分析的情况看,无论哪个年段的学生都希望有挑战,但都对于挑战心理的应对不足。五年级的学生问题可能更大一些,十分在意老师对其的评价,因此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如果问题要进行深入或拓展,那么就必须关注到全班学生的整体状态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不能只是以设计来主导学生的交流。  

高质量体现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协同发展,所以教师在组织问题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支持。教师的课堂行为不拘泥于组织,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思考,这点上学生更加认同,是与教师共同总结,而不是教师个人总结或学生个人总结(有心理压力)。  

3.关注中、高年段学生独立思考对课堂交流的影响  

高年段学生思维特点集中于独立思考,这样一方面对于高质量的课堂交流提供了素材,但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阻碍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现实状态。  

(1).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参与交流的习惯。比如听与思的习惯 想与做的习惯 质疑反驳的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语言。比如说整句话的习惯 表达方式等,让学生能主动的通过个人形成参与进来。  

(3).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维后个人小结的习惯 使之能在课堂交流中逐步从听的角色向教的角色的转变,从心态上去认同。  

4.提升教师组织交流的能力  

(1)教师组织交流的基本功  

①听学生发言的基本功   

②及时反馈学生发言的基本功  

③善于从学生发言中找到延伸性推进素材的基本功  

5.问题深入变化(拓展)设计对于高质量交流的意义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了学生对于高质量的课堂交流呈欢迎态度,也不在乎于要求他们进行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问题深入推进中的前期策划就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情,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有助于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不然,交流最终只能走向教师个人小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