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到 差 生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回 到 差 生  

发表于《新教育读写月报》2011年5月

朋友们,我就是一名差生。请不要对此表示惊讶,因为,你没有看错!  

如果把所有的小学教师看作是一群学生的话,那么我就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名差生。即便我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乡村来到城镇,再到大城市,辗转三所学校,我发现,我依然是小学教师队伍中的差生;即便我已经撰写了数十篇还算有分量的教学论文,我发现,我依旧与优秀相距甚远;即便我对教育已有所体悟,并竭尽全力将这些理论心得落实在行动中,我发现,优秀——我依旧难以望其项背。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首这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差生——对我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许还有那么一丝的自我肯定,或许……  

其实,我知道,差生这个注脚于我而言是有迹可循的。在踏上这神圣的工作岗位之前,我,就是一名差生。  

   

(一)师范  

在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师范院校就读之后,我人生的字典里立即自动剔除了“废寝忘食”、“悬梁刺股”等等所有与“努力”沾边的词语,只剩下日复一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语文、代数、几何、生物、音乐……众多的课程,怎么就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呢?印象中,唯一还有点意思的是新开的心理科。上课的老师很漂亮,几乎每一天都换一件新衣服,上她的课,就是为了看她的衣服,顺带着积累些宿舍内部闲聊的资本。  

就这样,每一天早上睁开眼便盼望着天黑。过了周一便数手指,什么时候周末啊?刚开了学就希冀着放假,放了假就希望马上能毕业。每天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子怎么过得这么慢呢?为了打发时间,我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每天早早来到教室,倚坐在窗边,看着三三两两赶来教学楼上课的同学,一边端详一边思索——他们这样忙忙碌碌,到底为着什么?他们有没有自认为重要的事情可做呢?他们也会如我这般无聊吗?  

当然了,除了观察楼下的“芸芸众生”外,我还不忘自我反思一番。  

“三字一话” (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对当时的师范生来说是必备技能,更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会就此进行考核,不合格就不能毕业,更别说当老师了。而在当时的我看来,不就是写字,说话嘛!谁不会?难道当教师就只凭这一手字,一张嘴?除了这些,就没有什么别的要求了吗?有没有更加重要的却一直未被重视的东西呢?  

其实,我知道,这样想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罢了。我的字,独特的张氏字体,我的话,标准的地方方言。一次又一次的重考,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当然,经过多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我还是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只是从此刻开始,我的差生生涯似乎已经初现端倪。  

然而,我还是有点不服气的。在学校学习时, “三字一话”如“紧箍咒”一般套在了我头上,毕业了,这玩意儿便不重要了。进入工作单位,我又是一条好汉!  

   

(二)乡镇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把我分配到了我的家乡——我心念着的地方当老师。告别了师范生涯,自认甩掉了戴在头上的那顶“差生”帽,面对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将兑现我的诺言——我会是一条好汉!  

入教师队伍不久,我就瞧出了其中的“门道”:要想在教师队伍中出类拔萃,做一名优秀的、出名的人民教师,那就得做出成绩。所谓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上课竞赛、科研论文、综合荣誉(至于学生分数达标嘛,那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完成的,而且,在这方面做到最优秀也不一定能出名)。这三个方面好比小学生的三门主课——语文、数学、外语。上课如语文,没有积累便不会有好成绩,不磨课,不磨成“魔鬼”就妄谈优秀;论文如数学,可以不积累,可以有黑马,只要你有这个潜力(鲜明、独特的观点),你还是有可能得个优秀的;荣誉如英语,平时说它没用还真没用武之地,关键时刻却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它还是三门主课中的一门,不可或缺——没有荣誉的教师不是好老师。这三门功课,如果全优,三好学生,三门都差,那就是差生了。  

我可不想当差生,我的崇高理想、人生目标是想当一名成绩优异的三好生。为此,我开始了我的奋斗之路。  

为了上好课,我每天晚上都备课至深夜,隔三差五地请有经验的老师来听课指导。有时大老远地赶到县城听优秀老师的课,并积极参与他们的评课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总之,只要有一丝学习的机会,我都不放弃。想上好课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在数十年之后,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把课上好的,即便在当时被一次次打击,我仍旧志气不减。  

但现实是,无论我如何的用功,我上的课依然很糟。在家乡小学执教的五年时间里,我获得最好的成绩是乡小学数学赛课第二名(没有设置第三名)。那时候,领导们都不再安排我上公开课,因为,他们怕再次打击我。  

有时候,太想把事情做好也不是件好事。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在意,不想屋漏再逢连夜雨。当时的我不懂得怎样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想用最简单的方法——体罚,来达到我想要的较好的效果。结果,家长举报,学校大会点名批评。哎,要强的我,算是丢脸丢到家了,成绩差就算了,名声也跟着差了!  

时至今日,再来回忆那段郁闷的经历,我发现即便在那样的环境下,自己的内心却始终坚定地认为,我可以教好书,我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或许就是因为这份积极的自我认定,我在乡下小学的五年并没有太差劲。  

2003年,我开始接触网络,接触到《教育在线》,遇见了一位好编辑(此处省略他的姓名),他对我说,你的文字很干净,你的观点很独特,你为什么不尝试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呢?当时也正好看到朱永新老师的三年发展保证(写三年随笔,保证可以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怀着试一试的心理,我把我的一篇课堂实录写了出来,并寄了出去。  

奇迹出现了,我的论文居然第一次被刊登到了国家级刊物,而且还是权威的杂志——《人民教育》!也正是这一篇文章,我才能够进入县城实小,这是后话。  

那一年,工作的第四个年头。那一年,我接连发表了四篇论文。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乡下小学是绝无仅有的。  

论文多多少少给自己挣了点面子,使我找回了一点点做好汉的信心。尤其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论文,可以让我毫无保留地展示我的思想。在那种氛围下,我是无拘无束的,我是自由的——而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我总是被束缚,总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桎梏着我,这或许就是我无法上好公开课但却能发表课堂实录的原因吧。  

文章的发表使差生的光荣称号离我渐渐远去,但此刻的我仍不能算优秀——我的课堂,我的痛!  

   

(三)县城  

五年后,我进入了县城实小,又是一个新的五年!  

论文照样写,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数学课堂、事例点评、教育叙事、理论研究……各方面均有涉猎,且都发出了我独特的声音。期间还曾“霸占”了《中国教师报》整个版面,发表了自己的课堂研究。总的来说,论文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我最优秀的标准。  

由于论文方面的特别成绩,我获得了相应的荣誉。荣誉这一栏已不再一穷二白,我已经知足。  

纠结的仍是上课。但我在公开课上的表现按最差的说法来说,我已不算太差,按最高的标准要求,我已还算可以。  

哦,经过数年的拼搏,如果把我所有的教学成绩相加的话,那么一直如影随形的差生称号,我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跟它说再见了。  

也许是满足之后的空虚,也许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形成的惯性思考,也许是我内心的那种要求进步的声音督促,总之,我在达到优秀之后想了很多很多:  

回顾从教的这几年,一直被崇高的“三好生”目标所感召的小小的我,都做了哪些事?这些事都是正确合适的吗?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在哪里?我有没有由衷地为此感到好奇、兴奋、幸福?  

面对那些身处教育之中的学生们,他们有何感受,我知道吗?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能为他们的未来做些什么?  

教育中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心力交瘁,家长们满含期待的眼神,我如何使他们安心?  

……  

思考并没有给我带来答案,却使我发现自我的贫乏。于是我决定开始看书,我要与经典对话,从名家的思想中寻找答案。  

无意之中,我淘到了几本朋友们都说值得一看的书:《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我把这几本书交叉着看,一会儿看这本,一会儿看那本。那几个星期,我总是把一天的教学任务都安排在上午。然后坐在办公室里,听着音乐,喝着绿茶,整整一个下午读着这些精神食粮。边看边记,遇到特别心动的还在旁批注,或者拿给同事分享分享。说来也怪,我居然能读得这么专注——那时的世界只有小豆豆的调皮、灰蜘蛛夏洛的爱心、安德烈的可爱,只有从这些书中流淌而出的浓浓的情,只有抵达内心的那种明亮的阳光和暖暖的春风。  

此后,叔本华的《悲喜人生》、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康德思想简介》等书陆陆续续地陪伴我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读这些书是很累的,有时书中的一句话能让我想半天,犹如坐着时光机穿梭于我所经历的二十多年的每一个瞬间,忽的回到童年——那时的天真可爱,与现在所教的孩子们别无二样;忽的又跳到了成年——师范院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一路上戴着“差生”的帽子却不放弃奋斗,不断思索;忽的切到现在——面对现状,我该怎么走?  

时光机把我所有的记忆连成了一张网,在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上,思维攀岩,理性遍访,我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这些话语如黑暗中的一线曙光,指引了我未来前行的方向,让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遵循自己的方向,在剩下的几十年里,我希望找到教育中的“我”,希望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一直在飞一直在找
可我发现无法找到
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
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
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
汪峰《飞得更高》)  

   

(四)城市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大城市。  

大城市的教学空间比县城更民主,更自由,教学方式也更具人文性。当然了,也并非只有好处,坏处是,我得忍受两地分居,不过,这其实也是好事,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读书。  

期间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书中何怀宏的序令我深感震惊: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是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是啊!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何其多?但追求在哪里?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在哪里?  

仔细审视每一天纷杂的工作,我试图辨析当下的生活是碌碌无为呢,还是有所作为?  

每一天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备课,而备课是为了明天的上课;  

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至少要40分钟,课后还要批改昨天的家庭作业,今天的课堂作业;  

每一天要催交学生的作业,查看他们的订正,讲授作业的重难点;  

……  

每一天都很忙,都是为了教科书中的那些知识而忙!为了使这些已经规定好的学科知识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熟练掌握并用最好的分数表现出来。  

于是,我们开始钻研每一个教学细节,开始梳理每一个知识点,开始思考每一种教学方法,开始最大化地提高一节课的效率,开始为了教学,竭尽所能,并使其他一切跟教学无关的东西一律靠边。  

学科知识主导了教育。为此,我们被迫陷入了疯狂的竞争。  

我们还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吗?我们还有心境等待孩子们的成长吗?我们还有闲心思考“如何教育”这个问题吗?  

当教育生活单纯为知识的教学之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在哪里?他们的心灵还是滋润的吗?他们的人生还是充实的吗?学生丧失了教育中本应有的主体地位——这样的生活长期持续,是碌碌无为呢,还是有所作为?  

答案显而易见!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全个体的生命,使人成为他自己。“教育就是育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周国平如是说。“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说得真好!  

是啊!我们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指向学生的,指向他们的生命成长!除了那些既定的知识,除了那些供给身体成长的必要养料外,我们是否还应该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每一次的焦虑,每一次的困惑,每一次的幸福……我们是否应该做到:孩子们,让我看看你们的脸,让我从你们的脸上读出快乐、悲伤;孩子们,让我听听你们的心声,让我知道你们的所思所获;孩子们,敞开你们的世界,让我们相融,共同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为了孩子,我要做最好的教育者!  

感谢名著带给我的思考,在它们的引领下,我找到了教育中另一重要的对象:学生;更找到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在我的地盘,用的微薄之力,改变一些,改善一些,多为我们的孩子考虑考虑。  

于是开始行动:  

脱去身上那一件件别人为我准备好的衣服——师范的课程设置、“三字一话”、“三好学生”,思考思考教育中的“我”,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专长是什么;  

拓宽阅读的视野,再也不局限于学科教学,而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及一切对我自身来说有价值的内容;  

淡化学科知识,转移当前教育的重心,把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兴趣放在最最重要的地位;  

抵抗世俗的压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们少写作业,少用时间,少花精力,让孩子们从学科学习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去感悟,去实践;  

日常中利用各种间隙,仔细观察,时刻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孩子。和孩子们长时间相处,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玩玩游戏,和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让我们的心更近一些;  

课堂上,其乐融融的氛围是我和孩子们的一致追求。我将消除“害怕”,让信任永驻我们的心头,我将给予更开放的问题,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如叶澜所说的那样,把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尽力还给他们,把孩子们课堂还给他们;  

定期多次召开家长会(如有特殊的情况的话单独约见家长)和家长们多交流,互通信息,互说各自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期盼家长们能尽可能地使孩子们拥有更加幸福的童年;  

组建家长联谊会,选定时间地点,让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学校之外的活动。教育不是培育笼中鸟,儿童应该是自然之子。  

……  

付出总有回报:  

一位存在严重学习困难的孩子,我接手的时候成绩差,厌学,萎靡不振。从四年级起至至今(五年级的第二学期),我每个星期都单独和他交流,每个学期,他父母、爷爷奶奶(他身边的所有直接教育他的人都参与了)和我至少交流三次。有时是在办公室,我们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交流孩子的问题,有时在他家,我们就“如何教育他”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如今,快两年了,孩子阳光了,困难渐渐消除了,喜欢上了数学,喜欢上了学习。  

这个学期期初,我请所有的孩子给我写封信,说一说他们对我这个老师的评价,说一说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感受。孩子们说了:数学老师,我们可以喊他数学张老头,很好玩,很幽默,很讲道理;数学课挺有趣的,挺想学,我们学得挺不错。在对我提建议一栏,孩子们说,让我一定要继续保持他们所说的特点,不能骄傲,并期待我继续教他们至六年级。  

家长们对我也是肯定的。他们说,孩子们从没有像现在一样对一位老师如此喜欢,对数学如此热爱,孩子们是快乐的,家长们都很放心。  

在学校里每一次组织的学生考评老师、家长考评老师活动中,我的满意率还是非常高的。  

……  

上述种种,我已经知足!  

   

(五)未来  

我觉得,我是教育之人,教师是我的职业,教育是我的兴趣所在。对教育的痴迷是我的本性,对儿童的喜爱是我的本能。这便是我之所以能够不断穿越重重阻碍,不断突破,不断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选择成为自己。  

而当我真正把上面的想法一一落实后,我发现,教育已经不再是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值得付出的事业。  

欢声笑语每一节课,情真意切每一份信(我们之间常互通书信),与孩子们情真意切的交流,与家长们促膝长谈他们的孩子……  

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总是开心的,孩子们也是快乐的。  

教育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这就是我现在的教育现状。  

然而,留一份清醒在现实。当我下定决心为孩子们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我必然在潜意识中鄙视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学生的分数、教师的公开课、无聊的论文、虚幻的荣誉等。越是不屑,离它们也就越远;离它们越远,我就越将缺失这些“功绩”;越缺失,也就越靠近差生的行列。最终,我又将光荣地戴上差生的帽子!  

戴就戴着吧,帽子还能遮挡一些刺眼的阳光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戴就戴着吧,帽子是他们给的,我坚持做自己,我自得其乐。  

戴就戴着吧,孩子们高兴,家长们满意,我还在意什么呢?  

回到差生,一如既往坚定地做一名差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