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三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交流策略的分析与研究
课题类别:
课题承担者: 沈 虹
所在教研组: 数 学
鉴定日期: 2010-10
一、课题组人员名单(除课题负责人外,限填10人)
主要研究人员姓名 |
单 位 |
职务和职称 |
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工作 |
沈 虹 |
数学组 |
小学一级教师 |
主持课题研究 |
蒋敏杰 |
数学组 |
小学高级教师 |
实践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朱小伟 |
数学组 |
小学一级教师 |
实践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单 信 |
数学组 |
小学一级教师 |
实践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研究报告(可附页)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要实现“学生立场”的课堂,互动式交流教学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联系我们的数学教学实际,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有了,但交流的有效性却成了问题。在数学课堂的交流上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课堂师生对话流于形式。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话,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课堂互动的全部,即使是在一些主动追求“对话场景”的数学公开课,其内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师框定的,课堂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获取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大多是从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出发去传“说”给学生。 2.师生对话氛围的缺失。 师生对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对话的内容分为言语对话、情意对话和行为对话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过分关注知识技能,课堂上的互动以认知互动为主,忽视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因此常常会出现一味遵从教材的灌输现象。 3.对话深度受限制。 学生的认知、经验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话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没有情绪的激动,这种“打乒乓球式”的一唱一合,表面上是互动,但还是教师引着学生“钻圈套”的方式,即表面动而心并不动,是一种静态下的被动式互动。 4.互动协调不灵活。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认真分析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1. 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生活经验还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这大大限制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加上教师本身的一些原因,在现实课堂中,师生对话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形式上互动,其大部分时间和内容体现在课堂组织,讲解,提问,练习环节上,交往时间相对密集。 2.学生交流意识不强,学生对交流产生心理障碍或交流恐惧。由于害怕说错后被老师责骂或是被同学们嘲笑,当学生被强迫交流时,这些学生便会不安,结果就是只要有可能避免就试图避免交流。 3. 教学环境的封闭性。学生被囿于课堂,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是封闭的,视野是狭窄的,从而导致师生不能对话。 4. 在讲、听与做的安排上,往往是教师自己滔滔不绝的“讲”与“问”占多数,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与“答”, 或者教师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预设好的答案,或者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做”,这些充分体现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接受其影响,以致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难以做到互动。 2009学年上学期第二单元,我在备课组内尝试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当时邀请了备课组长王冬梅和教研组长蒋敏杰来指导。在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别人研究过的教学设计拿来学习,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上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提问,呈现资源,过渡等,学生的活动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我按照教案的流程进行教学,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一堂课下来,感觉比较顺利,自己完成了教案上制定的目标,学生也有了提高。但是两位老师的反问让我陷入了深思。“你真正理解了教案上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吗?”细细想来,感到很模糊。原来按照别人教案上的还仅仅是形似,没有达到神似。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师生交流中反映出来的,几乎所有的话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即使在课中出现了其他问题,也没有作什么调整,没有真正体现出课堂的生成,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是很明显。一堂看似还好的课中还深入思考下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到底课堂上要进行怎样的师生交流呢? 见课例三下《年月日》第一课时 。 经过了这次磨练后,自己更进一步清晰了课堂师生对话要注意的地方。如何提高三年级数学课堂交流的质量,使数学交流更有效呢?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经过了一年的研究,有以下收获: 策略一:了解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认识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找准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小学中年段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发展来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而我们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当严重,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没有很好地形成较为熟练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了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找准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选择合理的交流方式,确定哪些内容自学,哪些内容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点拨和引导。 策略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行为与评价共生 (1)让学生在被欣赏的课堂中成长。 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交流往往不是天生的,低年级的孩子很想表现自己,但是在一次次失败后被他人嘲笑中慢慢失去了上课主动交流的勇气,让孩子打消这种“后顾之忧”从让孩子欣赏每一个人开始,即使别人有错也要带着一份包容去帮助他人。 (2)激励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鼓励,特别是平时交流困难的学生,如有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如发现学生交流有误,以启发性的评语,诱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可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思路,使评价起到导向、促进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要确保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设置时必须增强目的性、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设计。问题难易适度,不易过碎,不易笼统。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探索之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交流要以时间作为保障。给学生充足交流时间。交流的时间过短,话题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中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交流的成果是个别学生的,其他学生没有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老师也要做到恰当的点拨和及时总结。 交流要以老师的引导作为推力。有效交流离不开教师适时的介入、恰当的引导。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分析、判断出现的情况,对生成的问题准确作出回应,及时进行点拨和完善。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数学的新起点。 策略四:教师指导,让交流由单一走向多元 数学交流事实上包括了两个方面: 通过交流学习数学;学会数学地交流。从交流的方式看, 数学交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形式。从交流的主体看, 数学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以及自我交流等。从交流的形式看,可以采用研讨、展示、辩论等形式。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把学生自主实践、小组探索的成果展示出来,相互欣赏,共同评议,相互启发;某些模棱两可,易于混淆的问题,抛给学生去辨析,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无论是何种交流,教师都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而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指导交流方法,让学生在各种交流中学会交流,让交流由单一走向多元。 |
三、鉴定组成员名单
姓 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和职称 |
评估组内分工 |
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鉴定意见
课题鉴定小组代表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