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水平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课题名称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  

审题水平的实践探索   

课题类别 校级   

课题承担者 张春洁   

所在教研组 数学   

鉴定日期   


一、课题组人员名单(除课题负责人外,限填10  


主要研究人员姓名  

单 位  

职务和职称  

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工作  

林铃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实践研究和反思

帅蔚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实践研究和反思

蒋敏杰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实践研究和反思

骆云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实践研究和反思

   

   

   

   

   

   

   

   

   

   

   

   

   

   

   

   

   

   

   

   

   

   

   

   

   

   

   

   

二、研究报告(可附页)  

一、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思考”,对“数学思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良好的数学思考的习惯,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的思考。审视日常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的问题,一不小心就因为没有审清题意出现了错误。如果我们把学生审题的过程作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审题的过程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整体把握问题的所有有效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学生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并通过一定的策略进行信息的加工、转换,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才能准确完成。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教材情境化的呈现方式从一定意义上弱化了学生对审题的要求。情境化的呈现问题使学生对整个问题的感知缺乏整体思考。学生进入高年级,叙述比较长,信息量大,关系也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审题能力更是一个挑战。有很多而学生的注意的范围比较有限,学生独立解决时往往顾此失彼,抓不住关键。据统计,目前我们学校高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审题而出现的差错是学生错误的主要方面。所以,尽管“审题”这个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提出这个研究内容,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摸索出提高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使“审题”这个老话题,常话常新。学生学会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  

通过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二)基本思路  

1.阅读与观察相结合,了解学生审题过程的心理机制及审题出错的原因。  

(1)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关于审题过程的心理机制。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收集学生因审题错误的案例(题例)。  

(3)分析导致案例形成的原因,把原因进行分类。  

2.根据学生的审题错误类型分别思考对策,并付诸实践和反思。  

在整理学生审题错误案例的同时,选择典型的错误作为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审题错误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从内心中认同审题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尝试审题训练的指导,总结有效的策略。比如:习题的设置,指导的方法,训练的方法等。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于2010年10月开题,历时一年,包括了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完成如下:  

准备阶段:时间:2010年10月  

(1)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通过回顾以往学生错题及分析调研,确定基本的课堂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时间: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   

(1)采取“导学、自学、互学”的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2)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课题研究的主战场,进行教改研究。结合“每周一课”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每日一议”中做好交流,评议,反思,重建。  

(3)各课题组成员把研究过程有关情况(包括体会、研究数据的整理、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学生成果等)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组,以积累材料。  

总结阶段: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  

在全面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提高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总结,写出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课题结题。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这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 “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总结有关变量的属性。  

2.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  

3.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4.统计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积累数据资料,用科学的方法做好统计工作,从中检验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前期学生审题的状态调查。  

课题组成员首先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进行了调查分析。  

(1)在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的前提下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关注列式计算,比较忽视读题分析的过程,因此学生常常因审题而出错。我们随机选择了20个样本,结果发现20个学生中,无一人留有审题痕迹,其中因审题出错的人数达到10人,占样品人数的50%。  

(2)调 查 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关键字词的圈画,根据题意进行标注、画图等。统计发现学生“圈画”的实际状况,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能准确找准关键字词(如:不同的单位名称,有盖、无盖等),第二类是不会找关键字词(如:不管是否关键处处都圈画、漏圈和不圈三种)。其中第一类人数仅占全班人数的六分之一,班级里如果是48位学生,那么能准确圈画的学生只有8人,不能准确圈画的人数占84%。  

以上调查结果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充分说明,我们学校高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审题留痕迹的习惯,并且其审题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2.原因分析  

(1)学生审题意识比较淡薄,忽视读题分析,注重列式计算。学生没有养成审题留有痕迹的习惯,一方面来自于学生,他们觉得审题很麻烦,不愿意、不习惯审题留痕迹。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老师没有长期要求和训练学生审题留痕迹,使具有审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只是提出审题的要求,指导、训练不够,学生的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的审题能力比较薄弱。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也提出审题要仔细,要咬文嚼字,字字句句都要推敲的要求。甚至提出“每次做题至少读题三遍,否则不可以做题”的要求。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审题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原因可能是审题的训练缺乏针对性和持久性。  

(3)新课程实施以来,新教材情境化的呈现方式从一定意义上弱化了学生对审题的要求。情境化的呈现问题使学生对整个问题的感知缺乏整体思考。学生进入高年级,有很多数学习题比较长,信息量大,关系比较复杂,对学生审题能力是一个挑战。而学生的注意的范围比较有限,学生独立解决时往往顾此失彼,抓不住关键。  

3.我们的行动。  

l 文献研究——了解学生审题的心理机制。  

l 实践探索——尝试一些审题的方法指导,反思、调整。  

——利用学生的资源引导学生评价并进行指导。  

l 总结提炼——总结积累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积极尝试。  

4.我们的收获。  

(1)对审题有了新的认识。  

※了解了审题的心理机制。审题,顾名思义是“审察题目”的意思,简单地就是看题目。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审题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  

学生审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注意范围比较有限,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获取不全面,对关键信息不敏感,学生独立解决时往往顾此失彼,抓不住关键。这是学生审题能力比较薄弱,同时也是数学阅读的水平比较低的表现。还有就是轻视题目,受思维定势干扰;任务观点,应付“官差”,草草了事;畏难怕繁;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能将内在的、难以观察的审题过程能将其外显化、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审题习惯能力。  

※审题能力的提高需要训练。通过选择内容集中指导训练和平时点滴的日常训练的坚持性练习,学生审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是自觉审题的人数上,较以前有了明显增多,其次是审题的水平上,能把握冗长信息中的关键字词和把文字信息图形化、符号化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和审题方法。  

我们知道审题出错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注意范围的狭窄,对提供的信息获取不全面,对关键信息不敏感。根据这一点,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关键字词的圈画,并进行适当的标注。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单元的教学集中进行审题的指导和训练。  

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  

实验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加强圈画、标注的指导,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每次作业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有90%的学生作业上有审题的痕迹,其中30%的同学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关键的字词。由此发现了问题: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关键点。  

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觉得句子中的每个文字都很重要,因此一部分学生觉得无从着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处处圈画。如:楼房的外墙壁用于引水的铁皮水管,形状是长方体(如图),横截面是一个长方形,长1分米,宽0.6分米。如果每节水管长15分米,做这样一节水管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应对策略:  

☆抓住具体问题,学生在圈圈标标中获得。  

引导学生认识到尽管数学问题中的每句话都很重要,要学会找重中之重,即跟解决问题直接相关的注意点,如水管引导学生标注四个面(即前、后、左、右),因为有图,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数据,并用斜线涂出要算的面积。这样既简洁,又能帮助解决问题。由此体现出学生对题意的核心问题的把握。  

☆大胆提供时空,学生在评评议议中获得。  

在一次家庭作业中,出现“一间大厅有8根长方体的柱子,每根高 4米 ,长、宽都是6分米。如果要油漆这些柱子,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一道题。从学生解答的情况来看,有50%的同学没有看到长、宽的单位与 4米 不同。我充分利用了这个错误的资源。先让学生观察错误的原因,学生发现这里的单位不统一。我进一步引导:这里的单位要统一成哪个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要观察问题中的单位,要把分米这个单位跟米统一。然后介绍可以运用圈画的方法帮助自己突出认识到6分米这个单位与问题的不统一。学生通过评价获得认识,觉得这样的做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精心设计习题,学生在圈圈画画中习得。典型习题的设计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审题难点,通过“你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这类问题的提示,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字词。  

帮助学生提高审题的能力,跟集中训练的相关度比较大。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设计一些典型的习题帮助学生获得审题的能力很重要。  

学了名数的改写后,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单位名称不统一的情况,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常常忽视单位的统一问题。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关键字词的圈画,有部分学生觉得比较茫然,抓不住重点。因此,在直接要求学生进行名数改写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习题进行圈画的指导。  

首先是形如 3.6升 =( )毫升等直接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小结:刚才一组题非常明确地要求我们进行单位间的转换,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通过仔细地读题自己来发现。  

然后出示:在一个练功房里,铺设了2600块长5分米,宽1分米,厚 3厘米 的木质地板。这个练功房地面的面积有多大?铺设地板至少要用木材多少立方米?要求学生仔细读题,看看这里是否需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里的单位不统一,及时总结引导:同学们的眼睛非常敏锐,看到了单位的不一致。如果发现单位与问题的单位是不一致的,可以把问题的单位和条件中与它不统一的单位圈画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这里的两个问题是否一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紧接着又追问学生,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的不同,并看出通过“地面的面积”知道是求底面的面积,通过单位“立方米”知道第二道求“体积”。跟着学生的回答,我顺势把“地面的面积”、“立方米”进行圈画并标注“底面”和“体积”。并强调说明:这样的圈画、标注是一种良好的作业习惯,只有常用、常练才能学会,用得好,成习惯。  

最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一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圈画的准确性及重要性对自己理解题意的帮助。有这样一道题,让我觉得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书32页第9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做这样一个花坛,四周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有一部分同学圈画了“平方米”,还有一部分学生圈画了“四周”,并标注是前后左右,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两个都进行了圈画。我呈现了圈画了“平方米”的情况,问学生你认为圈画“平方米”是否能很清楚地帮助你们确定求什么?学生很快发现不如圈“四周”,因为仅从单位看不出要求哪些面,而从“四周”这两个词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求的是前后左右四个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欣喜地看出学生的潜力,学生是有辨析力、思维力的,这更让我坚定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这一想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用的审题策略。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审题策略比较有效。比如形体知识单元解题的过程中进行圈画和标注、画示意图。解决分数问题,把标注单位“ 1” ,用简洁的方法记录数量关系,标注已知、未知这一个完整的过程显性化。遇到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简洁清晰地呈现题意,指导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文字表达转化成形象直观的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分析题意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边读边思,从分析到解答水到渠成,避免学生分析思考过程跳跃,解答方法猜测的一种不良的解题习惯,形成有条有理的良好思维习惯。  

☆坚持训练,常抓不懈。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为了培养学生“审题显性化”成为习惯,教师不仅要指导,更要坚持让学生坚持练习。尤其对于不进行圈画的同学,在指导的基础上要求补出圈画的过程。并坚持每次作业明确提出审题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审题情况及时指导,修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审题能力在不断提高。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课题组成员做课题研究的水平。从选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再到收集成果,做好研究总结等一系列的过程,课题组成员亲力亲为,明确了过程,提高了研究水平,增强了课题成员今后独立主持课题的能力。  

(二)本次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研究有成效。  

我们觉得“审题”这个话题老话新提,很有它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个研究,我们觉得就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的确是常话常新。我们收获了一些指导策略,学生收获了一种审题能力。  

五、结语和反思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审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分析、思辨的过程。比如:不是看到单位不统一就把单位一股脑儿都圈出来,而是要比较、分析圈什么既能有效地提醒自己,又比较简洁。学生的简洁标注其实正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理解。比如:对水管的标注(前、后、左、右)即明确了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对复杂问题的把握更加准确、简洁,学生的思维习惯也逐渐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也总结和形成了一些可操作的审题方法:关键字词凸显化(圈画关键字词并标注),文字语言图形化(根据信息画示意图、线段图),信息梳理条理化(根据信息做摘要、列表等)。  

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我们积极探索指导高年级学生审题的策略,形成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所限,其研究的科学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鉴定组成员名单  

  

工作单位及职务和职称  

评估组内分工  

签名  

   

   

   

   

   

   

   

   

   

   

   

   

   

   

   

   

   

   

   

   

   

   

   

   

   

   

   

   

   

   

   

   

   

四、鉴定意见  


  

   

   

   

   

   

   

   

   

   

   

   

课题鉴定小组代表签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