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从哪里来?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张春洁
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提问。”有效的“提问”也是促进高质量“课堂交流”的重要方面。那么有效的提问从哪里来?教学中的一个片断给了我一些启发。
【案例回顾】
在运算律的复习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混合运算让学生解答:×+×
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做法。
方法一:×+× 方法二: ×+×
=×+× =×+×
=×1 =×(+)
= =×
=
很明显,这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方法一较方法二简单,解答的思维过程大体相同,但方法一却多了一个辨析选择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区别,领略到思维过程的选择呢?我尝试了下面的做法。
首先,我把这两种做法同时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静静地把解答的过程看一看,并把解答的方法与同学做了交流。
然后,我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方法一和方法二所采用的两种方法是相同的,然而方法一显然比方法二简单,你认为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他们准确地看出了其中的差异,方法一的使用源于对题目的观察和分析,把×的分子交换位置后,约分后就是,与可以凑整。学生能够体会到瞻前顾后地分析思考的过程,这也正是我讲评这题的目的。我顺势引导学生:从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中,你有什么启发?学生一致认为:在计算混合运算时,动笔之前首先要对算式进行观察和分析,走一步想几步,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其中的简便算法,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
【反思启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课堂交流内容具体可感。
上述案例选择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具体问题,计算的两种方法来源于学生,对学生来说是真实、亲切的。老师借助于学生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受简算的思维过程。面对学生的真问题,显然比老师一味强调要仔细观察数据特点,更具体可感,更能让学生有体会。
(二)课堂交流的针对性。
拿到计算就迫不及待地计算是学生在计算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学生没有观察数据特点,走一步想几步的意识,甚至觉得动笔之前先观察是浪费时间。针对这样的情况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观察数据特点的重要性呢?本案例中例子从学生中来,在学生的观察、对比中,学生自然地作出了优化的选择,感受到观察、分析的重要性。
(三)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促进学生真正 “解惑”。来源于学生的真实问题是学生契待解决的问题,但一个学生所做的方法只有一种,也往往受制于自己的一种方法,思路不开阔。上述案例中,很 明显是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一个筛选,有目标有选择地利用了学生的两个差异性资源,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观察数据特点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提问,还可以拓展到利用错误资源来提问。我也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利用好草稿,不随意跳步骤),我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了一些错误和繁杂的写法,同时呈现如下:
÷[1÷(-)] ÷[1÷(-)] ÷[1÷(-)]
=÷[1×] = × =÷[1÷(-)]
=× = =÷[1÷]
= =×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几道题都是有错误的,想一想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这里出错的原因是算法的混淆和步骤的跳跃。因为平时比较注重指导学生如何用好草稿,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到了解决的方案,就是用好草稿过程清晰。我给予学生修正的机会,最后大家觉得能口算的就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就写在小草稿上,没有涉及到的运算照抄下来。下面的过程受到大家一致认可。
÷[1÷(-)] 草稿:-=-=
=÷[1÷] ÷= ×=
=÷
=
【结语】
有效的“课堂交流”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学生的课堂交流,避免形式、空泛,作为教师要做有心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来自学生的真实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