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服务目标:
爱心……
让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在孩子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让每一个生命都放射光彩,让爱心伴随孩子成长。成长是支优美的歌……
……无憾
你有没有静静的注视过孩子的眼睛?无邪的,清澈的,有着好奇;有着希冀,当这么一双眼睛默默对着你,你是不是愿意为它付出一切?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陪伴着有这样眼睛的可爱的孩子。我们知道他们渴求什么—— 我们就这样伴着孩子们成长,愿我们都能掌握教育的艺术。当沾染了教育魔力的宝石在未来有掌声一路相随时,我们,哪怕即刻化作一朵蔷薇,一只夏蝉,一滴朝露,……也无憾了。
二、心理服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心理咨询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咨询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各种指导、帮助并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助”即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实现心理咨询的目标。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结果。
3.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咨询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其个性的完善及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交往、劳动等实践活动。因此,针对小学生的问题所展开的辅导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境中去讨论、体验、训练等。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会取得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
面向全体是指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小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小学生群体因其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共同的心理咨询任务。提高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集体心理咨询就是针对小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展开的。
个别对待是指心理咨询中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程度、持续时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咨询必须要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因势利导。小学生心理咨询坚持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在实际操作时要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群体共性问题的研究,积累群体资料,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
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等,因人而异,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是小学生心理咨询中一项重要原则。小学生心理咨询就其基本功能来看是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但应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发展和适应问题,但也有一些小学生由于心理脆弱,基于不良社会生活事件及应激等而出现一些心理疾患与行为偏差。一旦出现严重心理疾患与行为偏差,就会对学生个体、家庭及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及时预防学生心理疾患及行为偏差的产生对于从总体上提高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与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贯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关键时期。第一,在个体心理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时期开展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第二,给予社会环境处于不利地位、生活发生重大变故、自我期望值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以特殊关照,早期干预,可以取得一定的预防作用。第三,小学生心理咨询人员针对正常学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应付挫折、适应变化的能力。
6.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 R. Rogers)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心理咨询的任务就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并促进其成熟或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所谓非指示性,只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咨询中非指示性原则比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
7.保密性原则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教师要充分认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思想,这才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巩固与提高。
三、心理服务感言:
成长的旋律
孩子的成长,是一首和谐、优美、壮丽的交响曲的谱写过程。
学校是五线谱,孩子对知识的获得、对世界的探索,对自我和他人的挑战、以及每一次对成功与挫折的情感、体验、态度……都形成一个个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这便是乐曲的主旋律。
主旋律的优美,还要依靠其他各部分伴奏的衬托与融合。孩子所谱写的每一个音符,都离不开父母、老师的指导,更离不开他们的赏识:欣赏孩子走出的每一步,引导孩子逐步地对世界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让孩子体会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挫折,激发他们创造:学习、生活的美好与乐趣。赏识是谱曲的灵感与源泉,有它伴着孩子的成长,将使主旋律的音韵变得十分丰满、富有无穷的魅力!
我非常自豪,因为我也是谱曲作者中的一员,但更多的是不可抗拒的责任感,我将用心地谱写每一个音符,让它们组成孩子成长主旋律不可缺少的一个乐章。
欢迎光临局小心理工作室。
四、心理服务内容:
1、伴着孩子成长 :与孩子的对话;与家长的对话
2、感悟童心 : 心理咨询随记
3、心理补钙:及时调整好学生与家长的心情和情绪。
4、教师心理健康
5、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6、心理教育动态
五、心理服务对象:
学生、教师。
六、心理服务工作人员:
工作室主任:孙和英(心理健康医师)
工作室副主任:马蕙(获得市心理健康培训证书)
工作室成员:陈达英(江苏省优秀德育教育工作者)
杜英姿(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
金东旭(局前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七、心理服务工作室地点:
局前街小学医务室内
八、心理服务时间安排:
每周四中午:12:00——13:00
每周四下午:16:00——17:00
九、本实施意见解释权由心理服务工作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