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地处城市中心而稍偏东北,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熟悉常州历史的人知道,局前街小学的前身是历史上名擅一时的龙城书院。 据史料加载,早在明初(1368——1398),常州知府张度设杂造局于此,“为五县 缎匹箭枝之所”。局前街一名也由此而得。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 民(福建福清人,明进士出身),在局前街择地(即现在局小校址),创建龙城书院。他创建书院的目的是“选诸生之秀者课之,一经品题辄成佳士。”书院之设,“其初皆以讲学,其后遂专以课文。”当时规模宏大,有堂斋(书院房屋)二百余 间,膳田(维持书院经济的田产)一千余亩。是常州城区最大、最著名的书院。
明万历初,江凌张居正在朝廷当权(任首辅——即宰相之职),厌恶文人学 士议己,因此,下令“尽毁天下书院”,龙城书院遂废。书院房地产也渐被百姓占去。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湖广潜江人,进士出身,任过颍州兵备副使)将原龙城书院房地产赎回,改建先贤祠。她改建先贤祠之目的,在于恢复讲学,“盖避书院之名,而举行其实”。规模比原来更大。祠前为堂三 楹(楹:柱)。古时计算房屋的单位,一列为一楹),由侍御朱吾弼题为“传是堂”,存放古代诸贤者牌位。四面各有轩十二楹:前为“怀施轩”,左右翼各位 斋舍(讲学者的住所),左为“尊德性”,右为“求放心”。堂南有“千古一脉 坊”。祠左建有“经正堂”、“次川堂”、“次后堂”共二十余楹。作为讲学之地。由侍御钱一本(钱系武进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江西庐陵县知县、徵授御 史。时廷臣相继争权夺利,钱上言戆直,触犯了神宗皇帝,被罢官回乡。)掌教(相当现在的校长)。当时,邻郡学士渊博,掌教有方之士常相聚论学。如无锡东林书院的泾阳、景逸、闲适三先生,宜兴明道书院玉池先生常与“经正堂”诸先生 “往来酬答,商榷辩难,蔚然为东西邹鲁”。讲学授道之风盛极一时。
明天启年间(约1621),宦官魏忠贤擅政,又下令禁办书院。当时常州知府 曾樱(江西峡江人,进士出身),多次上表坚称,“龙城系课文之所,非讲学之 地”。“故独得不毁”。据《常郡艺文志》载,知府很重视讲学,“每月有会,公 必亲临。以圣贤之学相切劘 ,往往至日昃不暇为文而诸生神怡心悟”。时“经正 堂”讲学仍与无锡东林书院、宜兴明道书院相呼应,往来甚密,闽浙江西,且有远来之士。此是龙城书院讲学最兴盛时期。后因倭寇犯我东南沿海,书院一度改为兵备道署,讲学被废。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常州知府骆锺麟曾努力重新兴办书院,但未成功。乾隆十九年(1754),常州知府宋楚望(湖北当阳人,雍正年间进士),上任后即 在常州府“明伦堂”召见地方有识士绅,表示“以兴复书院为己任”。有些士绅提出兴复书院无财力物力,困难颇多。宋知府即作决定,取消“象墩庵”,将僧田 九百四十余亩划归书院,并以自己的俸禄捐助。地方士绅也纷纷出资捐助。宋知府 还亲临现场,指挥书院的修建。从当年九月开工,仅两个月完成修建工程。将“先 贤祠”的大门改为龙城书院大门,次为大堂,次为讲堂,次为寝室。左右翼各为斋舍十二楹。又将先贤祠之“传是堂”改为祭祀施(观民)、欧阳(东凤)的堂室,纪念他们办学的功绩。此时,龙城书院先后由邵齐焘,卢文弨等担任掌教。据《常 郡艺文志》载,龙城书院之再次兴建,造就了大批有识之士。清代著名的舆地学家 洪亮吉、诗人黄景仁等均曾就学于此。至清同治九年(1870)时,龙城书院因资金无存,讲学废而不举。常州知府札克丹与两县令商议,积极筹集经费,参考原办法,兴复龙城书院。每月添课两次,作为月课经费,其不足之数,再由府县捐补。
清光绪后期,朝廷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模仿外国,提出了开办学堂的主张。于是有人商议将龙城书院改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龙城书院绅 董聚会改办学堂事宜。会后,由本地汪洵、恽祖祁、杨敏等人呈报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程雪楼核准,将龙城书院改为“武阳公立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 月,公推江阴金武祥为学堂经理,本地黄勤补为堂董,聘无锡华世芳为总教(相当于校长)。第一学期招生学生二十四人。三月,添设师范一班,“将程度最优者选 入”。同年夏,总教华世芳辞职,学堂停办。光绪三十年(1904)十一月,学堂继续开学,盛春颐为学堂总理,冯士俊为堂董,聘陆景舆为总教。后总教几经更迭,先后由孟照常、顾实担任。光绪三十二 (1906)七月,总教改称校长,聘杨元珪任校长。同年十一月,学堂第一批高等学生毕业,共22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堂有所发展,添设补习课一班,并增设营田庙、东横街等六处分校。同年十一月,“传是堂”西旧屋三间失火被毁。 十二月,制定校歌:“东南人士,莫与常俦,惟武阳屈指首。龙城声望,炳焉千秋,与东林并不朽。经学与文辞,萃人才之渊薮,步武先哲。作育新民,光吾桑梓震神州。……”这是常州各学校的第一首校歌。光绪末年(1908)四月,在“传是 堂”(当时已作学校礼堂)东面的操场,举行了全校第一次运动会。五月,移建 “经正堂”于火毁之地(即现存的“经正堂”旧屋)。此时,劝学所(各学堂之总管)总董徐隽,倡议经济统一,将本校原有龙城书院经费,分拨城区各校。
宣统元年(1909),校长易人,聘江阴胡馥元接任,停办六处分校,呈请将学堂更名为龙城师范学堂未准,将师范生四十名改为附设师范班。同年十二月,聘杨同颖接任校长,正式呈准将学堂更名为“武阳公立高等小学校”。在这期间,学校教师逐渐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满清朝腐败统治,部分教师发起组织了“不缠足会”反对妇女缠足,宣传民主自由,并有部分教师参加秘密政治活动,参与推翻满清统治。宣统末年(1911)十月十日,革命军在武昌起义,消息传开,全校师生沸腾,高唱革命歌曲,迎接光明。接着江苏巡抚程雪楼宣布独立反正,招收新军。部分年长学生纷纷响应,参加革命新军。同年底,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途经常州车站,学校师生到车站迎送。 民国元年(1912)三月,武进县临时议会议决,学校更名为“武进县立高等小学校”。同年十二月,江苏都督令准指定为模范小学。1913年2月,武进县知事提请县议会议决,将“先贤祠”房屋扩充为校舍。同时学校确定校训为:“勤、勇、朴、诚”。同年8月,县立小学编定次序,定名为“武进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此后,校长一再易人,先后由蔡晋成、朱而圭、濮豹文、钱浩、钱锟担任。1928年,重新修葺“先贤祠”享堂,开辟教室,整理校园,广植花木,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同年8月,改名为“武进县公立局前街小学校”。时全校学生达五百八十多人。
1931年5月,参加武进县立学校联合运动会,比赛成绩获得第一名,得锦标奖励。至1933年,全校学生发展到一千四百多人,并有三年级以上外地寄宿生一百四十多人,是县立小学中规模最大、影响较好的一所学校。当时国内社会动荡,日寇侵华,师生抗日救国情绪高涨。同年9月,以“局小”名义参加“武进各小学抗日救国会”。
1937年12月,常州沦陷,日寇占领学校。校内图书器物被劫一空,楼板门窗尽毁。所留房屋由日伪办起了“慰安所”(军妓院)。1939年,“慰安所”迁去,学校恢复。由于学校遭劫,财产毁坏,当时只开办了七个班级。至1942年,才增加到二十个班级。由于日寇控制了学校的实权,校长是由日伪教育局督学、汉奸张中正担任,为日伪监视教师,欺压师生。日伪特工站也派员进校。学校实行奴化教育,四年级起强制开设日语课。师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先由奔牛树人中学校长李东圩兼任校长。次年2月,由章景藩接任。此后,国民党县教育局又将学校改名为“龙城中心小学校”。1948年春,县教育局克扣教育粮,激怒了教师,部分教师组织请愿队去参议院请愿,遭到警察镇压。同年秋,在中共武进城区委员会的秘密领导下,部分进步年轻教师组织了“新民主主义知识青年会”,年底,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城支部”,并在学校操场东南角低年级教师秘密举行了入团宣誓。随后,以学校为基地,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进城区委员会”。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学校获得了新生。全校师生欢庆解放。人民政府接管龙城中心小学,仍由章景藩继任校长。1950年10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关于小学以所在地名为校名”的指示,由市人民政府决定,改名为“常州市公立局前街小学”。由于党对教育工作加强领导,学龄儿童普遍入学,学生人数激增至 2400余名,当时学生人数之多,为沪宁线各学校之冠,教室也相应扩建。“十年浩劫 ”中,改名为“常州市人民路小学”。学校受到了严重破坏,老教师纷纷调离、下放,教学秩序混乱,质量下降。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焕发青春。1980年1月,恢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名。 “局小”,包括它的前身——龙城书院,这数百年的变迁,经历了封建朝代、军阀统治、帝国主义侵略、反动派的欺压和十年浩劫,也受到了革命的教育与考验,学校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在这漫漫长途中,它造就了大批人才,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