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务公开>>工作总结>>学校工作总结>>文章内容
200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6-02-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科学实施规划  促进主动发展

 

2004学年第一学期,是全面推进、科学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的一学期,是增强凝聚力,激发内驱力的一学期,是不断改革、重新建构的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人人把学校的共同愿景和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领导、教师群策群力,共同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了学校和谐健康的发展,学校知名度与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改革组织与管理 激发人力潜能

学校提倡人本亲情管理,一切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此学校调整组织机构,修订管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1、学校制度的变革

  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我们对学校管理的各个主要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整合,通过教师座谈、行政讨论、问卷调查、教代会等途径修订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制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教学奖考核条例》、《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条例》、《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出勤奖、卫生奖、安全奖、值日奖考核条例》、《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条例》等制度,并经学校教代会的审议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组织机构的改革

1)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不断完善专业研究团队体系的建设。成立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心,并围绕各学科课程建设开展了相应的研讨活动,以形成学校学科发展特色,总结局小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流派,进行校本培训。本学期,语文学科发展中心举行了“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学校成立了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志愿者共同组成的中心研讨小组。中心组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和主题沙龙。“课堂教学规则的建立与超越”等主题研讨活动生动而有效。学校还重视备课组、教研组的基层建设,在对备课组、教研组成员的构成做出合理布局的同时,对备课组、教研组的研究实行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引领。

2为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中层干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开拓进取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学校对中层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重组,全面实施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并增设了教务处,配备了低、高年段大队辅导员。

3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新一轮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合理地规划、设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增设了信息技术部。信息技术部在教导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工作,信息技术部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的电脑爱好者组成;信息技术部对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起好参谋作用,他们做好了学校信息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做好了校园网的升级、管理工作,并积极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

4)为了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成立了课程部。课程部在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正在着手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中的形体课已经开设,其它校本课程正在开发之中。

3、实际取得的成效

1)营造了宽松、宽容的人际环境,实施了人性化的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更为民主化、科学化,以制度为工作准绳,视老师为知己,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地听取教职工意见,积极地为老师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为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创设了条件、提供了帮助,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2明确了管理职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检查验收。学校本着按需设立的原则,通过竞聘,建立健全了中层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避免了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形成了责权一致、布置落实到位的工作特点。同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测试结果显示,教师对中层干部的满意率达97%以上。

3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校活力。教师们自我规划和反思的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把工作当作享受,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着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4)提高了服务意识,重视了管理效能。学校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上至校长,下至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都能把为教育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放在第一位,形成了一切为了发展的服务观。学校管理更加重视调查研究,重视了理念的引领和工作的规划,给予了教师自主的空间,工作的落实得到加强。学科发展中心管理出成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5)优化了人力资源,激发了创造潜能。学校创设各种条件,搭建舞台,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信息技术部的成员组成,我们把各学科中信息技术较为过硬的教师集中到一起,优化组合,发挥了他们的优势。

二、构建多元课程形成发展张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点在于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必须构建满足学生差异的课程体系——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课程化实施体验类活动

1)组建学生俱乐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组建了校级层面的学生机器人俱乐部、ABC俱乐部、陶艺俱乐部、读书俱乐部、科学探究等俱乐部。学校聘请了艺术专家当顾问和导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推进了班级层面的俱乐部活动,如刺绣俱乐部、围棋俱乐部……这种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俱乐部,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自主构建,组织是开放的,成员有不确定性。但每个“民间”俱乐部都有活动章程和俱乐部召集者,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活动时间,学生们在俱乐部中实现自我管理。

2拓展和深化了主题教育节活动。学校形成了几个较大规模的主题文化节:如“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学校将这些原本属于少先队活动范畴的内容整合进社会类课程体系之中,使学生在有计划、有层次的物理和心理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活动体验,不断累积积极情感,感悟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感受人的责任,懂得感激。

3)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校课程的延伸。原先,学校每年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但是总显得较为散乱,缺乏整体规划。这学期,我们课程化地实施了这项工作。每个年级在规划这些活动的时候,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课程意识。教师们采用“目标模式”设计了一份份较为详尽的、操作性极强的方案,使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

2、校本化实施国家级课程

1)课程内容的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内容丰富,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广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没有现成的课程内容。这两门学科在内容上存在互补关系。因此,我们引导部分教师先做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和年龄特点,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

2)课程实施途径的整合。在安排全校课表时,尽量将每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国家级课程联排,在时空上保障整合的可操作性。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着“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四方面的内容,于是三年级教师创造性地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找到相应的课程内容,并大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收到很好的效果。

3)课程实施策略的整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科学学科的教师都成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者,充分挖掘学科活动因素,积极构建学科综合活动体系。科学组教师和五年级组一起,通过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这一载体,积极构建了融“科学学科”、“做中学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多种课程元素的课程实施平台。为了使活动能有效开展,科学组和五年级教师在实施策略上进行了整合,率先在全校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科技辅导员制”。这样的课程实施联盟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或进行横向学科的联系和整合),使我们的学生综合利用程序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主题性知识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同时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3、积极启动以“塑造文明素养的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课程部围绕“塑造文明素养的人”为主题开发并推进实施校本课程。

1)开设文明形体课。学校在一三年级开设文明形体课,并进行了课程化的实施。目前,在张洁老师的努力下,课程与教材已基本建设完毕。三年级学生的文明形体课曾受到江苏省体育教研员的高度评价。在形体课的基础上,学校健美操队还在市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

2)开展文明礼仪、文明语言、文明交际等系列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各班“形象大使”的推荐、评比,组建“文明使者”志愿者服务队。晨间、课间、午间……一个个文明使者身披绶带,为学生文明导行,为学生文明导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从对学生言行的管理,走向对学生文明素养的引导和熏陶。文明礼仪、文明语言、文明交际等校本教材的建设正在积极的筹备之中。

4、实际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水平。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进行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和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发展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学与课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超越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立场,实现从教学到课程的重心转换,从而把教学问题纳入到课程问题的轨道,孕育出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和大课程论。

2)构建了多元化课程框架。在定期举行的课程部活动中,我们加强了课程理论的学习,逐步增强每位成员的课程意识。通过系列的活动,每位课程组成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条件、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自己的意义建构,也逐渐明晰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框架。每位课程部成员根据自己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现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实施体系。尽管这些课程体系的构建还稍显稚嫩,但是这些开创性的工作,最终会成为我校整体构建战略化课程框架的催化剂。

3)形成学生成长发展(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我们编拟了一年级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建议的形式,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每位家长发放一本《牵手》(学校一年级新生成长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宣讲。为学校实现“国家化”和“校本化”培养目标的统一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评价平台和内容体系。

三、推进教学研究 构建教学新秩序

围绕规划,学校教学工作的策略是:构建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新秩序、科学规范地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工作的推进中,积极宣传并组织学习“体现生命关怀”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从计划到反思”的行走方式,鼓励教师围绕主题自主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管理加强“亲近教师、亲近学生、亲近课堂”的工作作风建设,使教学工作管理不仅有理性思考,更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从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亲和力。

    1、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秩序

1)语、数各备课组开展了“课堂规则的建立与超越”的主题研讨活动。确立了培养和训练的重点,各备课组自主研讨,并详细记录活动过程、积累研究资料。教导处在期中组织交流,期末进行总结,每个组自主设计交流形式。

2)积极探索学生作业布置与检查方式。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大胆探索,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形式,促进学生形成主动练习的心理倾向,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减少家长不必要的指导学生学业的负担。同时,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采用“家校联系簿”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晨间、午间管理。晨间养成自觉晨读的习惯,充分利用晨间有效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午间,养成自主、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通过学生俱乐部、学生课题自主小组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晨间、午间的管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但教师加强指导,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4)建立考核科目学生课堂学习水平评价细则。术科各教研组进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评价细则”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特色。同时,术科教研组积极通过学科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2、规范教学质量的监控

1)建立“基础达标体系”,引导学生自主练习、申请考核,并允许重考,让学生参与考核的过程成为学习的重要环节。

2)构建“局前街小学考试科目的考试纲要”,明确考试重点,成立局前街小学命题工作小组,规划考试科目的考核工作。

3)加强教学质量的反思和分析。要求教师期初进行班级情况分析,相应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期中就期中质量调研的情况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措施,期末时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工作总结,体现从计划到反思的研究过程。

4)明确毕业班工作的原则与目标,既让学生拥有快乐童年,又让学生赢得美好未来。毕业班以“稳定情绪、促进发展、满足需求”为工作思路,语、数、外备课组加强集体研究,各班班主任加强协调和沟通,在努力争取百分之百合格的基础上,采取每周一练、每日一题等有选择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时,加强择校考试的研究,通过业余学校、兴趣小组、课堂学习的整合,给确实有择校需求的学生以最大的帮助。毕业班的老师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的分析,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做好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深入研究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深入和规范。学校在总结已有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以《理解教学模式的研究》为课题的课题方案的论证工作,并以课题申报为契机,组织教师学习理解教学的理念,注重课堂评价、学生学习规则、学习方式和课程资源的研究。

2)倡导“从计划到反思”的行走方式,鼓励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困惑为研究主题自主开展研究,让教师的工作闪现理性光芒。

3)开展“问题式研讨”。各教研组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组织组内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定期组织组内教师执教研究课,每个学期由各教研组自主确定汇报形式向学校展示研究成果,对确有成效的做法教导处帮助一起总结,并进行推广。

4、实际取得的成效

1)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以“体现生命关怀”为理念的课堂教学特色初见端倪。这学期语、数、英、科学、体育五个学科的五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公开课评优活动,全获得了一等奖,其中三位教师获常州市第一名,张洁、徐婉玉两位老师代表常州市参加省级比赛均获得了一等奖。在期末发展性课堂教学考核中,32位教师参加了考核,总分平均达到90.5分,优秀率达97%,发展性得分平均达15.4分,发展性等级100%的教师达到“A”。

2)新型的课堂秩序正在形成。“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敢于质疑、勤于实践”的课堂学习规则得到了实施和体现,课堂教学中“评价更加尊重学生”、“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等变化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体现。

3)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方式更为科学与全面。“基础达标”引导学生“自主练习、申请考核、允许重考”,使考核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常规调研”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期中、期末综合检测”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综合应用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更为规范。

四、构建多层平台  促进教师发展

“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师素质标准和发展目标:局小教师能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需要,有高尚的教师德性,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艺,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1、明确教师素质标准 实现发展价值认同

教师们通过各种学习,对规划形成了共识,在明确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了解了学校新一轮的发展目标。随后,教师们围绕学校“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的目标,认真反思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认真制定了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学校及时组织了校内交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