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学校实施创建品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第二年,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本学期开始,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协调合作、自主发展”。
术科管理
本学期的工作思路依然是四句话:1、加强学科建设,深化课程改革;2、贴近课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3、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4、组建学生社团,规划学科活动。围绕这四句话,2004学年第二学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校本化实施国家级课程,积极进行国家级课程的二度开发。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以往“单打一”的局面,而是进行全面的课程内容的二度开发和建设工作。现有的国家级课程由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所以和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理应成为我们的一种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围绕学校“生命关怀”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全面建设我们的课程资源,以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内容体系。
2、规范化实施学科类活动,积极投身校园主题文化节的组织。
主题类校园文化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拓展学生的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准备以后在每年推出四个主题文化艺术节。本学期学校主要策划“体育节”和“文化艺术节”这两大主题活动平台,而下学期学校主要打造“读书节”和“科技节”这两大平台。
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科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活动计划,并付诸实施。为了搞好这两大主题活动,我们采用“项目组”的形式,在全校构建“体育节”和“文化艺术节”筹备委员会,由各教研组组长统筹规划和实施,学校校长室和教导处将协助各教研组开展好此项工作。
具体的公共要求是:
◆ 规划合理、内容丰富、组织完善
◆ 预先告知、积极准备、全面参与
◆ 注重过程、注重体验、注重人文
时间安排是:三月份全校宣传发动,营造浓郁氛围;四月份至五月份多层组织,全员参与;五月底两大主题节闭幕,文化艺术节的闭幕式和学校的庆“六一”活动结合,掀起高潮。
3、科学化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主题引领,课堂践行是这学期术科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为了体现这样的工作思路,本学期主要从两方面来加强这项工作:一是确立教研组的研究主题,积极进行紧密结合实践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正常和完善术科组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制度,为每一位教师打造专业发展的平台。
本学期,足于于课堂实践研究,每个教研组要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研究制度,定期定人向全校上观摩课和公开课。原则上每学期各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说课、上课、评课的任务。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每位教师通过微观层面的研究,逐步清晰课程实施的要求和策略,并切实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使我校术科青年教师有更为宽广的成长舞台。
本学期,教研室在各学科都安排了一些课堂教学竞赛、教师基本功竞赛、学科类竞赛等活动。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契机,通过准备和参赛两个环节来打造我们的专业化队伍。
4、常规化组织教研组活动,积极参与省市各级各类比赛。
认真学习教研室学科教研计划,及早准备,全面规划,认真组织、培训相关学生参与全国、省市及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一方面为我们的孩子打造好活动平台,使我们的孩子在准备和参赛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探索全新的活动组织形式。
本学期,是教研室的教研计划中安排得比较重要的活动和赛事如下:
艺术:五月份:常州市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四月份:小学音乐研究课(地点待定)
科学:“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
“做中学”项目组实验学校的教师培训活动及主题沙龙(教学案例的模仿与创生)
申报科学课程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及执教
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信息技术:二、三月份:全国电脑作品制作活动
三月——五月:局属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精品的摄录和观摩活动
四月: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应用竞赛初赛活动
中小学信息学奥赛等级教练员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信息技术管理工作
1、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升校园网的内涵。
①全面改版校园网页,然后采用“任务到人,分层管理”的原则,逐渐丰富校园网的网络资源。
②启动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建设,提倡教师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和运用的相关的课程资源上传上专题资源网页。学校每学期末举行专项评比,如有可能,和教师的学期末考核适度挂钩。
③启动“班级在线”(班级网页)的策划和制作工作,不断丰富可供学生阅读和参与的网络资源。
2、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①争取在五月份,全体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能参与并通过由江苏省电教馆命题,常州市电教馆组织的考核。
②对有兴趣制作班级网页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组织几次网页制作主题培训。学生:利用学生俱乐部的时间,培训一部分学生作为班级网页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这样的培训,使网页建设步入“师生互动”的轨道。
3、牢固树立研究意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①理顺课题管理机制。这项课题应该成立一个中心组,而这个中心组的管理者应该是学校信息技术部。教导处主要提出工作思路,信息技术部主要负责将这些工作思路细化在平时的研究记录中。
②搭建课题研究平台。设想中,本学期四月下旬组织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大赛。从中选优,在六月份组织的常州市信息技术研究合作小组现场会上观摩课。通过今年的工作,基本形成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今年或明年上半年,此项课题可能要结题。所以一定要做好台帐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此项工作应由信息技术部负责。
课程建设与管理
本学期课程部的管理工作立足于“服务”和“创新”,显效于“实干”和“巧干”。和老师们一起,共同探索,一起实践,量力而行,放手一搏,逐步构建出符合学校现状的整体课程框架,逐步探索校本化实施国家级课程的途径和策略,逐步开发和丰富我们的校本课程。
1、选好成员,明确职责,建设有战斗力的课程部。
①课程部成员:金东旭、喻一珉、徐婉玉、庄明霞、张洁、甘蓓、王婉璆、顾雄、薛娴、冯静燕、陈静、耿群志、金建雯、单琰
②课程部章程:制定出课程部成员的岗位职责,使课程部成员的职权利相统一。
③定期召开课程部研讨会,发挥集体审议制度优越性,提高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的科学性。
2、分工合作,分头推进,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①分析学校课程实施现状,整体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以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先导,积极构建课程资源库,以丰富体验类课程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③逐步推进两门校本课程和两门地方公益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工作。首先由课程部拿出四个课程的课程框架,然后分工合作,分头推进,于4月份草拟完毕,接着由课程部成员集体讨论,最后进入实施阶段。
④关注学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将小院学生文化建设纳入隐性课程建设的范畴。
3、先行试点,推动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实施。
①草拟《成长的足迹》,选好六个试验班,试点推行,边实施边总结,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召开《成长的足迹》试行经验推广会,为下学期全面推开此项工作做好舆论宣传和技术指导。
②和大队部合作,构建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规划好班级的养成教育,探索养成教育的策略。
③策划好两个校园主题活动——“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
4、规范操作,完善校本化实施国家级课程的管理。
由课程部设计好相关的表式,让教师及时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课程评价方面的尝试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归纳出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级课程的策略和途径。
5、主动反思,积累课程开发、建设、实施中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