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局小教育>>人物风采>>文章内容
走向生命自觉
发布时间:2010-03-0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李伟平  

走向生命自觉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李伟平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生境中,每一位教育者唯具有了清醒的自我意识,具有了在多变环境中把握自己发展的生命自觉,才有可能在教育领域转型性变革中正确地选择发展方向,才有可能成为变革的参与者、促进者与引领者。                                                           ——叶澜

 

                              “追逐自己的梦想”

                                     ——自主抉择

人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而社会现实却往往让你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陷入痛苦与迷茫。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曾面临两次艰难的选择。

1987年,我从无锡师范大专班毕业。作为“文革”后第一届进入小学教育的大专生,我们是小学教育的“宠儿”,然而我却面临了挑战和选择。当时,我的家乡已经是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父亲在家经营花木,效益不错,父母亲希望我回家子承父业。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复苏刺激着每一个期望与财富结缘的心灵。在当时,选择“树木”,则可能腰缠万贯;选择“树人”,则意味着清贫一生。五年的师范教育,我已经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中走近了小学教育。这时的我不但对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而且强烈期望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名进入小学教育工作的首届大专生,我充满了期待和梦想。如果就这样回家经营花木,我不甘心。这一次,我硬是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毅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

可事实上,我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当我大专毕业,踌躇满志地准备到小学教育岗位大显身手的时候,工作分配给我开了个玩笑。我被分到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刚刚开办的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现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19878月,当我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造好,只有一幢正在装修中的教学楼。我从91开始做搬运工,搬课桌椅,搬书簿本,搬教学用具……98号开学那天,全校一到四年级88名学生是从另一所学校分流出来的。学校只有8名教师,4名是应届毕业生,4名是从农村调进城市的村小教师。学生报名的时候,竟连校长都没有。光荣与梦想似乎不愿眷顾我这个首届大专生。多少个夜晚,站在空旷的校园中唯一的一幢教学楼前,我一度陷入了迷茫,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我的选择错了吗?”“面对这样一所学校,我还能有梦想吗?”“现在回去还来得及,我是否选择离开?”

经历了一度的徘徊后,我决定留下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虽然眼前让理想生长、开花的土壤不是我所期望的,可我却不能因此放弃我最初的梦想。事实上,对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来讲,倒是这艰苦的环境和条件锻炼了我的意志,更为我赢得了静心阅读、积累酝酿的时空。因为老师少,我除了音乐课,什么课都上。我不仅上课,还要带运动队。因为学校离城区比较远,那时候,读书几乎成了我的全部生活。我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如一本书要读几遍,每天读多少页,还做了许多读书笔记。这一份坚守,还让我这个年青人拥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任教第一年就担任教研组长,任教第四年,我就担任了教导主任,任教第七年,担任了副校长。

人的发展,有各种可能性,而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则完全缘于自己面对各种可能时的自我选择。没有自我的人,是不会有发展的。选择教育生涯,是我自己的选择!

“树立自己的专业尊严”

——自觉探求

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实际上走了一条从理论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从独立思想到“起而行道”的自觉发展之路。

刚工作的几年,除了自己个人的读书行动外,还经常参加一些读书会。实际上,在初为人师的入格阶段,这一段走出校门后的读书经历,它让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是一名大专生,但教育之“道”很深,师范五年的学习还只是皮毛;教育之“道”很灵动,它既不是固化的,更不是书本中概念、原理的代名词,它存在于每一个具体教学场景中;教育之“道”很真实,它不仅仅是一种“文本性存在”,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起而行道”。 也许,这时的我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以主体的角色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

我开始不断向自己叩问:一名教师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什么做?以怎样的方式做?走出了书本中的教育世界,我开始以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进入工作实践。在众多的培训课程中,我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我的根已经深深扎在小学教育实践之中。伴随着学习从广度走向深度,一个思想独立、专业自主的我站立起来了。

作为一名实践者,他不是操作者、执行者、匠人的代名词。每天面对学生,每天面对课堂,每天面对具体的教育生活、具体的教育情境,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真实的学校生活、更了解真实的学生。在教育实践变革中,相对理论工作者,实践者也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作为一名实践者,我们可以在自我内在理论的提升中不断催生内在力量,由此推动教育变革的发展。

也许刚开始的实践研究只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记得在读大专期间,我们学习了教科研方法,由于自己爱好心理学,又师从张百川先生和陈毓芳先生,系统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在实习期间,在张百川先生的指导下,我就完成了《小学生交友现状》的调查,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受大专学习的影响,工作之初我就以研究的习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名进入小学教育的首届大专生;一所新成立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一门正集中精力摆脱政治化倾向,逐渐重视工具性能的母语学科;一个由“应试教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变革时代……面对这个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的机遇,我决心以自己的专业优势投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

对于学科教学改革,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只有从学科本质属性入手的改革,才是有效的。伴随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走过了不同的选择期、困惑期和反思期。事实上,多年以来,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始终关注了学科的本质属性,坚持教学改革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入手。

出于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针对每一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研究主题,如 “作文教学的言之有物”、“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等。伴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我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也形成了一系列论文,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到《加强目标意识,在语文教学每个环节中渗透“道”》,从《加强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的内化》……

一系列的主题研究,一篇篇教学论文,一堂堂生动的研究课,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中,我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真实开放、结构灵动、充满成长气息。我确立了“生命语文”的教育思想,追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真实的生命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我确定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营造开放化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语文;创设活动化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学语文。2001年,我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在课改推进一个阶段后,我发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自身实践相脱节,新的教学观念停留在语词的掌握上,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理念,教学实践依然在走老路。其次,由于改革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实践行为的偏颇。再次,受教师们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课改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忽左忽右,或者失度的问题。一部分教师在实践变革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强调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强调了合作探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感悟,又忽视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强调了学习过程的体悟,又忽视了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的分析,从2006年至2008年,我致力于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我教育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一种积极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我不断求索,不断奋进。此时再回首当初的那份选择,其实早已经不再是一份职业,他提升了我全部的生命意义。的确,当一名一线教师获得了精神的独立和专业的自主后,可以在学习、研究、思考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力,这正是实践工作者的专业尊严。而这种尊严又促进我不断在研究中得到整体的提升。

 

挑战是一种力量”

                                   ——自我超越

只有不断挑战的人生才有意义。如果你在实践中总会有挑战的冲动,那么,你一定是充满了鲜活的能量。挑战是一种刺激,更是让你奋进的力量。

2003年暑假,教育局调我担任局前街小学的校长,当时的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一是局小是常州市最有名的小学,地位极高;二是我在二实小做了8年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没有做正校长的经验。一位36岁的年轻人,要担负起一所百年老校新时期发展的重任;一位来自城郊结合部新办学校的副校长,要担当起一所市民心中最有名的学校的发展重任……作为局小发展史上最年轻的校长,重任之下,我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领导对我的一份信任,这也是一份对我智慧和情感的极大挑战。

一到局小,我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学校改造,欠了很多债(在二实小的时候觉得局小是很富的);另一方面,与二实小相比,两所学校不同的历史和地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然而,也正是因为百年老校的“名校”光环使老师们逐渐变得相对保守和安逸,且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内在变革的动力。老师们个体强势,却缺少团队协作的意识。我的校长之路该怎样走?个体因素的特殊性和学校现状的具体性,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没有因循的模式!到局小后,我就开始经常失眠,半夜里急得醒过来后就再也睡不着了。那一年,我得了高血压。

学校的发展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久负盛名的局小在自己的手中不能落后,而且在新的平台上还应该有新的发展。如何使局小高开高走呢?有创造智慧的人,往往是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开拓现实的。我有了强烈的迎战冲动。

经验不能移植。我没有因袭近十六年的工作经验,因为经验不是固化的,它需要在现实场景中不断被激活,不断被更新、拓展。我在二实小工作了十六年,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到后来评上特级教师,无论是业务还是管理,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也小有名气了。但进入局小后,我清醒地开始对过去的经验简单移植说“不”。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有其独特的传统和风格,把二实小的一套照搬过来,肯定是行不通的。局小的发展,要遵循局小的特点,采用切合局小的思路和策略。

定位不能因袭。岗位的转换,直接呼唤我已有角色定位的更新。从一位管理者走向一位领导者,我首先应该是一名思者,同时是一名行者。把握方向的前瞻性,洞察问题的敏锐性,认识态势的准确性,直接对我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挑战。能不能做好一个价值的引导者,做好发展力量的集聚者,我开始了新的挑战。

2003年底的一次行政例会上,上任不久的我推心置腹地跟每一位局小的干部交了心:“新的世纪,我们这十几个人在支撑、引领着局小的发展。以后的几十年,局小会怎么走?局小人会是怎么样的?在局小一天,就要负起我们的责任。局小的发展就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年老时我们才能无憾。我们任重道远。”面对着在压力中勇敢接受挑战的我,局小的干部被感动了。

周五的夜晚,当其他人都下班时,我带着领导班子坐进了会议室,面对形成的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初稿,我反反复复地跟大家强调:“我们要摒弃浮躁,追求本真。真是什么,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就是真。学校只要坚持这样做,教师和学生能不发展吗?请大家认认真真研读。”当窗外的喧嚣渐渐远去,明月的清辉安详地洒落在宁静的局小校园时,我带着这支队伍正争鸣得面红耳赤:“规划要细,但不要游离违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非教育、反教育的事不做,集中精力做好几件事,不贪大求全,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好几件事。”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在意见征询会上,我不断和学校的干部与教师沟通:“我们要充分调查研究,做大家认同的事情。任何一件事都会对教师发展或学生成长有效,但有效率问题,哪件事情效率最大,我们就做这件事。”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工作和理论积淀,促进我在局小的办学传统里生长出自己的教育理念——“生命关怀”。从此,“轻负担、高质量”的局小品牌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与力量。

随着规划蓝图的逐渐形成,我带着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开始点燃每一个教师心中的理想之火。局小每一次的教师大会都是对全体教师的精神洗礼。“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是要活出境界的!”“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个地位不是指官位,是你的尊严,你的人格魅力,你在师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要寻找自己的激情,不断激发自己的激情,寻找新的激情,我们要建设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局小。要营造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局小文化。”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感召着局小的每一位教师。

当一种精神的东西开始在局小校园流淌时,这所学校已经孕育了新的发展生机。

 

                        机会不是等来的”

                                ——主动争取

一种人的真正的力量不是无视现实,不是幻想理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的外部的许多条件上,更不要把机遇错失在等待中。

在二实小艰苦创业的经历,教会了我要主动争取。记得我在二实小当语文教研组长时,每学期市教研室都要组织直属学校的研讨活动。有一次,我认真准备了发言稿,可是主持人可能觉得我的发言没有什么价值,就没有让我发言。当时的我很憋屈,是呀,自己初出茅庐,学校又是一所新学校,谁会在意你呢?如果自己不主动争取,谁会把机会送给你呢?机会不是等来的。于是,在第二次的研讨会上,我做了更充分的准备,还没有等主持人点名,我就抢着发言了。结果,由于我做了充分准备,我的发言受到了主持人的表扬。在后来的研讨活动中,我的努力赢得了经常被点名先发言的机会。

的确,能自我把握的人,一定是有勇气的人,更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这种意识为我后来当好局小校长提供了关键的素养保障。

一所百年老校,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与时俱进?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我开始思考校长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思考百年老校的变革……“忽视甚至害怕变革,百年老校不过是‘祖上曾经辉煌过’而已”。 意识到了这一点,2004年,在二实小参加了五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我迈出了作为一把手校长最关键的一步: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新基础教育”研究能激活教育的内在动力,让师生获得主动、健康的发展。如果能获得这样的发展平台,局小新一轮的发展就获得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我频频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向叶澜教授表达学校要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愿望。我的真诚赢得了叶教授的信任,经过几次考察后,她答应局小可以选择性地参加部分研讨活动。为了尽快让局小的研究顺利启动,我坚持全过程参与基地学校的研讨活动。可是,没有活动信息怎么办?于是,每一次我都要托以前参加研究时认识的老朋友搞“地下工作”,提供“情报”。所以,几乎所有研究活动都没有落下。一有活动,我总是早早地偷偷来到会场,选择会场的某个角落坐下。

有一次,当叶澜教授忽然发现坐在角落的我时,顿时严肃批评了我:“你怎么来了?!谁让你来的?!”我知道,叶教授希望我在家先读懂自己的学校,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要先忙着看别人。当时,所有基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看着我,我被责问得满脸通红。但是,就在那一瞬间,我做出了一个至今想来都引以为豪的举动,我索性拎起包坐到了前排,和叶澜教授面对面。我知道,我身后的班子成员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不断争取和叶澜教授眼神交流的机会,我要告诉她,我领会了她的讲话精神,我是真诚的。后来,我这一坐,竟然赢来了会议结束时,叶澜教授对我们学校身份的确认。她向在座的各校校长介绍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并正式宣布同意我们学校作为准基地参与研究活动。

面对一所百年老校,作为一个年轻校长,我自觉、主动地从个体“可为”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创造学校发展的可能空间,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了新的条件。如今,局小已经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她让百年局小焕发了生命活力。

                     “唤醒并信任你的伙伴”

——自觉变革

任何一所学校的传统,都会有痼疾,我们要做的不是加减法,而是通过变革,用新的力量去吸引它、替代它。在学校变革中,我从来不是孤军作战的英雄,我们的领导团队,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是我的伙伴,他们是我依靠并信赖的力量。因为我坚信,有创造智慧的人,他敢于在问题和现实的矛盾面前,善于激发变革力量。

记得刚到局小时,为悠久历史感到自豪的局小人,对变革似乎很陌生。在当时的局小,安于现状的力量是强大的。我意识到,对百年局小来说,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其实是学校精神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变革其实可以从梳理历史、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开始,其结合点,可以从追寻局小的名师入手。

    我和老师们一起召开了“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蒋纯老师是建国后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名师,局小曾经的“形象大使”。然而,现在的局小教师对蒋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却说不清楚。那时蒋老师已经80高龄了。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急迫感:如果再不做整理抢救工作,这些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就可能完全流失。

    然而把这些零散,甚至是处于遗失边缘的思想材料收集起来并形成系统谈何容易,况且那时蒋老师因患病思维已经不太清晰。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采访小组。退休老师中不少人是蒋老师的同事,于是采访小组找到他们,开起了座谈会;蒋老师的徒弟也还在学校,于是采访小组翻出了徒弟们的听课本……细节渐渐丰满起来。

    采访小组偶然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蒋老师曾经到广西百色地区讲学,当地曾把她的讲学稿保存下来并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于是我们不远千里专程到百色去把册子“请”了回来。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半年多时间过去了,200411月,“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如期召开。

    蒋老师的学生、老同事、家人都到场,她的老朋友们——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庄杏珍、顾美云等也来了,老人们饱含深情谈起了艰苦环境下如何认真教学,勇于创新。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依附到了具体的人身上,便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