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傅海燕
作为“局小人”,我们共同经历了《局前街小学创建品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酝酿期、诞生期、实施期和评估期,我们和学校同呼吸共成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一个个细微的变化无不折射出可喜的一面,折射出学校健康向上的蓬勃态势,预示着今日的局小明天会更辉煌。
就拿我这个“个体”而言,自己觉得在短短的3个365个日子里,学习、工作、生活得既忙碌又充实,用时髦的话语就是“痛并快乐着”。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的三年中,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努力地学习着,用心地领悟着,勤奋地实践着……。
一、增强了规划意识。
人是要有目标,要有追求的,有了目标还要付之于行动,付之于实践。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得有个规划和打算,这样做起来目标会更明确,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工作了十几年,我还真没系统地规划过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是《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梳理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至今,自感工作更主动充实了,能以一种平实、乐观的心态对待成功与失败,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关注了学生的生存状态、行走方式,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自我发展的潜能、自我提升素质的过程。
二、提升了学科素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经常会思考:这节数学课应该怎样设计?学生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能不能很好地掌握?……其实,我们更应该时刻反思:我该给学生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文化?在我们老师迷茫、困惑时,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倡导人本化的亲情管理,菜单式的培训,积极培养研究型的教师群体,这些举措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科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平台。
平时,消遣方面的杂书也许看得比较多,专业性的理论书籍有时只是草草拜读,读完也就了事,头脑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给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就会进步一点点。
勤于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了解许多,反思自我,获得新的发展。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背景,增强理论积淀,提升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
善于思考。从每年的暑期校本培训开始,每一次的活动我几乎都参加,不仅参与,而且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收获。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网上的评论,通过发表自己的评论,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及时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从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入手,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我们老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改变了老师以往的行走模式,办公室里成了“闲聊”课堂教学的舞台:一个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一段对文本的精辟解读……,老师们讨论得津津乐道,甚至面红耳赤。
我立足于“做一个勤奋的学习者、扎实的研究者、勤勉的工作者、有心的积累者”。在数学教学中,我能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经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经常会问问自己:这一环节如何设计效果会更好?这节课如果让我上,我会怎样设计?如何实施好“三放三收”?……努力营造积极、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健康、主动地发展。
课题研究日常化。搞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的调查分析,我和备课组内的老师一起确定了组内的研究课题——《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过程是辛苦的、琐碎的,但研究过后给我们和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却是无法形容。通过一阶段扎实有效的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数学教研组交流的层面上,推荐到全校校本培训班上作主题发言。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中,感受到了研究思考的价值和乐趣,分享到了研究成功后的喜悦。
在这三年的个人发展中,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迈向自己既定的目标,收获着成功与快乐:先后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育局先进性学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四篇文章获省市二、三等奖。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对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厚爱。
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努力。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为你的明天带来失败,不思则退。在新一轮课改、新基础的引领下,依托《三年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重新规划自己,超越自我,走向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