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文章内容
师者,父母心
发布时间:2015-04-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初为人师,方知教书之艰;初为人母,才知育人不易。我所体悟的是,其实做教师和做父母在很多时候是没差别的,至少心是相同的,为孩子的成长而激励自我成长。

在学习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时候,我时常能看到身边老教师在教育践行中所表现出的智慧,感受到他们作为教书育人的“父母”时内心的快乐,为他们的一颗“父母心”所震撼。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壮大这样的一颗心,才有资格被称为“师者”。

与身边的三年级组老师相处快两年了,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共有的气质:忙忙碌碌的身影永远充满干劲、散发活力;班级管理方面不急不躁,张弛有度;对待后进生耐心有方法。这一年多以来,听着她们交流的语言,看着她们处理问题的过程,学着她们管理班级的方法,我在纪律维护上慢慢拒绝了简单粗暴,教案设计上遵循着个性化的流程,与学生相处上尽量做到亲疏有致。在漫漫成长道路上,我不断摸索着,模仿着,借鉴着,只为不断完善自己,让孩子在我手中更加健康优越。

《致青年教师》一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印象颇深:曾有一位客人问主人家小孩:“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会把哪个给妈妈?”孩子回答说:“我在两个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地叫了一声:这孩子……”她想说的是:“这孩子心眼儿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说:“……然后我把甜的那个给妈妈吃。”客人很羞愧,对做母亲的说:“我差一点儿以为……”母亲笑着说:“我的习惯是让她把话讲完;而且可以等他,让他把话重讲一遍。”的确,“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也许就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故事中的客人收获着孩子智慧的想法,而我们的教学中也需要这样的等待。我联想到师傅的课堂上的“等待”:有同学由于很少发言,在读课文小节时遇到了各种读音难题,导致句子读得磕磕绊绊,不敢往下读,其他同学急于举手解决,师傅没有打断,没有换人,只是一句:“不要急,你没问题的。”全班这一小小的等待不仅“进步”了他的朗读水平,也“进步”了他的勇气。再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有学生思路往相反的方向“愈见走远”,遭到其他同学举手抗议甚至嘲笑,师傅不是粗暴的否定,而是一句:“让他把话说完。”之后再耐心解释,这样看似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实则既维护了他的发言权,同时也让这冲突活跃了大家的思维。

难怪有人说,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教师,就应该有如家长般的一颗心——耐心,在平静中等待,这样才能教有所得、教有所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