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文章内容
与学生同行
发布时间:2010-09-2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每一天都是在紧张、充实、有序、奋进中度过的,我就讲述以下几个片断:

片段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我所教的年级中有一个学生叫小丁,他的爸爸也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小丁的画非常的独特,有自己的风格。他的思维更是与众不同,有一次,在画《会说话的手》这一课时,别的学生都在我的启发下挖空心思的对手形展开联想,能力差一些的同学我就让他临摹书中的范画。而小丁和别的同学则不一样,他把图画本往地上一扔,拿鞋在上面使劲踩了一脚,印了一个大脚印。完事就兴高采烈的拿给我看。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他的“脚形的联想”。我看了以后哭笑不得,但同时我又感觉这个孩子的发散思维很强。最后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就是因为他的创意思维。我感觉非常的宝贵,如果我批评了他,那么很可能他以后不会做这么“出格”的事来,但同时他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创造精神。

所以在将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是美术活动所必需的这些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存留下来,而不是以成人为中心的一味“改变”儿童,“塑造”儿童,把大量地描绘技术传授给儿童。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灵活性的改革课堂教育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每一个学生创造的天性。

   

片段三:悉心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虽然在个性、基础、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关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学科的特点,上课班级多,平时与学生接触少,很少有教师能记住大部分学生的姓名,很少有教师能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和生活上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内或课堂外,一个教师如果能轻易喊出他的姓名;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如指掌,他就会感受到这位教师对他的关注,就会对这位教师另眼相看。 扪心自问:在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同时,是否想过“一日为生,终生为子”;我想,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学生的烦恼忧愁我知道多少?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又是否知晓?因此,我们应该多花时间去记住每位学生的姓名,多花时间去了解和关心他们。

悉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有的老师说我上起课来太会“忽悠”学生,说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听了我的赞扬后,绘画的热情空前高涨,美得都在椅子上颠儿起来了,这一天心里都特别美。所以特别盼着我的下节课——希望能够再次赢得我的“忽悠”。在他们中曾经有因为不会画急得掉过眼泪的学生现在则变得自信,变得敢想、敢画、敢于表达自我,甚至是张扬自我了。其实这一切的转变岂止是归公于我对学生浅层次的“忽悠”,这是我发自内心对学生的赏识,我始终在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一颗平常心去俯下身来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归根结底“赞赏、鼓励”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乍听起来好似并没有什么内涵。有许多人疑问,那孩子调皮、惹事的,是否还能用此方法进行教育呢?其实每当孩子们看到老师树起大拇指表扬自己:“你真棒,真能干”的时候,他们那种喜滋滋的样子,就是对这种疑问的最好回答。特别象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意识较模糊,需要成人给予更多的对于他们行为的评价,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行为值得表扬和肯定,多给孩子表扬与鼓励,不仅能使他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也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一种满足。不要收起那句老话“你真行”,多多的用它,对学生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

以赏识代替挑剔,以鼓励代替批评。我们以往的美术课无非就是在期末的时候给学生打一个等级,这样的评价过于武断单一。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来了一个360度的转变,评价时时刻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上课初设奖励卡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上课时设奖励卡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下课时设奖励卡奖励优胜小组和个人。而且现在我们比以前更加注重在巡视辅导期间面批每一个孩子的作业。我基本上每节课都能当堂面批完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并且能够作到堂堂课学生有成绩,有点评,有批注。要以赏识代替挑剔,以鼓励代替批评。比方说“你的想法非常独特、大胆,老师很赏识你,如果细节处理上再认真一点儿,你的画就更完美了”,“你画得很认真,构图、用笔都很好,如果你能更大胆地调动你彩笔盒里各种颜色的画笔,作品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诸如此类评语。这样一来更能激发和鞭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的。

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点滴,收集起来也会成为另人欣慰的成果。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我想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毫不松懈地努力奋斗,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