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语文的追求
最近读了《教学名家谈语文》,孙双金老师提出的“情智语文”让我感触颇深。孙双金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情感和情味,文章本是有情物,是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的渠道。那么教师教学时,就需要带领学生追踪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揣摩语言文字走入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二是缺乏思维和智力的挑战,缺少真正的问题。这点我深有感触,虽然语文书上的课文类型多样,教师在教授新课时也在不断创新,可学生仿佛摸清了教师的套路,知道你下面要进行什么环节,会问哪些问题,高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语文课堂就像在一个水平线上滑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历登山、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因此孙双金老师提出了“情智语文”,它的特质在于:1.情趣性。情智语文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2.思维性。情智语文的课堂总是充满有趣的、有挑战的和有张力的问题,在各种各样的追问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寻根究底。3.发展性。情智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地方,每堂课都要让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思想有新的成长。
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容易搞混的更多,所以上到语文课要么就害怕,要么觉得没意思。那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情智的课堂,让学生既得到乐趣又得到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在最佳的时间教给学生最好的语文。小学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在学生心灵播撒最好的语文种子,使其植入身心,终身受益,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以诵读为主,以积累为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基。
情智语文除了认真读好语文书,还要利用好课外的情智语文教材,如《国学经典》《诗歌经典》,低年级的小朋友则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中年级的以唐诗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诗经》《楚辞》《宋词》节选为主,上述都是我国古代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粹。在语文课程中重视和加强国学、古代经典诗歌文化的阅读,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建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我们还要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乐学语文。国学、诗歌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具有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在教学时主要以诵读、背诵为主,配上音乐会更有情调,再辅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
追求“情智语文”,不能不谈“四小课堂”。什么是“四小课堂”?它追求课堂上让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才会“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理当是畅所欲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互动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疑惑,课堂才会不断生成新的资源,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碰撞,学生才会在讨论交流中解决疑难,在一次次“登山拾级”中不断进步。
有时自己上语文课时,会感到很郁闷,自己一个问题下去,许多小朋友一点反应也没有,也不知道是不会呢还是不想动脑筋。第一时间是把课堂气氛不够热烈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但反过来想,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却是主导者,一个优秀的主导者是要能带动学生的情绪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更严重时表现出“小脸无色,小眼无光,小手不举,小嘴不开”时,教师就要赶紧反思自己上课的方式是否有问题,哪个环节不能吸引学生,教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了。要努力追求“情智语文”的“登山课堂”,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过程,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提把劲儿,努力够一够,就能登上更高一层台阶。虽然“登山”过程有些辛苦,但通过个人努力后,成功的果实尤为甜美了。
学习之路如登山,山路总不会一路平坦,该指路时就指路,该放手时就放手,多一些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尝试,需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