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的第一个月,与我之前在大学课堂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最大的不同是,我不仅要面对一群孩子,孩子的身后还有一位位家长的期望,一个个家庭的寄托。一个人在社会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在其身上的沉淀与发展,包括我自己。从二十几年一直被动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转变为要去主动教育一群孩子和去指导一群群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我深感自己在人生经历和教育理论上的不足,所以我找来了一本之前在大学粗浅读过一遍的《理解教育-何为家庭教育的本质》这本书,希望在边实践边阅读中不断反思,让每一天成为思考的、真实的、充盈创造智慧的变革实践。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也是写给所有人的书,因为每个人都有父母,也都可能成为父母。这本书并不是传授给我如何去“治理”学生的药方和技术,而是一种对待孩子、对待家长的姿态,也就是教育总是始于家长,最终也终于家长。我也相信家庭教育有着我们学校教育做不了也不能做的地方,所以要问我今天我们要做怎么样的教师,那我的答案就是要成为努力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的教师。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一个月与家长接触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开学第一天的质疑
一年级的新生夏令营就相当于开学第一天了,当天中午放学后,就有孩子的父母找到我的办公室,问我:“你是90后吧?这么年轻就来当老师啦?”我当时也没有直接对孩子的家长说我是一名新教师,而是说,我只是看起来年轻,并半开玩笑地说“年轻就是生产力”啊!然后这场谈话就很尴尬地结束了。后来我就反思,当我面对家长的质疑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
这本书里告诉我,其实我和家长对自己角色的认识都有偏差,其实父母才是教育的起点,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父母卸去肩上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是来自于我自身或许看起来年轻没经验,或许是父母对自己教育方法的不自信,也或许是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负面舆论对父母的影响等等,所以我后来在家长会中这样说道:“如今的你们已不再是我们曾经的家长,单纯地重视成绩,你们爱孩子,更加科学;你们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素质,而非高分低能;你们希望孩子和同伴交往顺利,而非顾独行者;你们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人生,而非埋头题海苦不堪言,是吗?我的想法与你们一致。我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和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怀疑彼此的真心意,我期待与你们交流,或支持或怀疑。我们今天既然有缘相聚,那就执手同行。”
因为第一次开家长会,很多话语欠斟酌,会后我也不太确定我说的是否能让家长对我和对自己都有信心,直到有一天这个孩子的家长又给我分享了一篇叫《开学了,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我先是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顿时就紧张起来了,直到看到后面孩子妈妈又加了一段话(PPT),心里的石头就放下了一半,但再仔细想想,这块石头又提起来了。一方面,这是在提醒我,我的确希望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但工作经验的欠缺会使我底气不足,我需要的是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再实践。另一方面,我发现我在和家长交流中还是处在被动地位,家长潜意识中还是认为学校和教师是主要的施教场所和教育者,接下来我需要去思考如何主动引导家长去正式与重视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是开始的开始。
第二件事:以家长为师,与孩子为友
这件事也是发生在开学初,本来学校是安排每班出两个学生代表的,但后来由于各种情况就只能选上一个孩子,另外一个孩子就被我带回了教室,一路上我也只是去疏导她“这次机会没有给你,没关系,老师知道了,下次我会优先考虑你的”,就仅仅是这样。后来孩子的妈妈晚上回去就主动找我交流,说孩子回家说有点伤心。我就给孩子妈妈讲了事情的经过,并也说了学校或班级有什么活动还会再考虑这个孩子的。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家长并没有赞同我的想法,而是认为正好可以借这件事来让孩子知道有的事情不能钻牛角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当时我有点羞愧,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情商指数及格了没有,我所做的不过是去满足孩子,这本书里告诉我,总是竭尽全力地去满足孩子,会建立起一种非健康的联接方式,会使将来的脱离过程变得非常困难。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加强和孩子的联结,而是脱离,让孩子脱离对父母、对老师的依赖,到社会中去,去交往、去碰撞,去获得自我的新生。
也许是人生经历的缺乏,也许是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不足,让我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显得很稚嫩。所以很多关于孩子情感方面问题的可以以家长为师,多与家长交流孩子平时的生活,去学会感知孩子细腻情感变化的方法;也要与孩子为友,让孩子愿意与自己分享生活点滴和分担生活烦恼,希望能在和家长和孩子的交往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三件事:大家都要掉位置
开学第一周收到家长QQ留言最多的话题就是要求掉位置,有各种原因:孩子视力不好、听力不好、爱做小动作等等。这也让我很为难,因为一年级新生入学的位置都是随机按照身高排的,还暂时看不出来同桌或前后桌之间的问题,所以座位编排都是相对合理的座位。于是我就请教了和我搭班的张春洁老师,她对我说,首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要求给孩子调座位的家长,心情是急切的,激动的,希望自己的要求老师能够接受,并且立刻实施,这样孩子才能享受到很好的教育。作为老师应该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即使有些时候家长的要求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不是正当的要求,也要给予理解。其次要问清家长提出要求的理由,不同的孩子情况不同,不同的家长要求也不同。
于是我就按照张老师所说的去了解了每个要求调换位置的孩子的情况和家长的具体要求,然后表示自己的理解,再根据情况的轻重对教室座位作了微调,做到权衡利弊。也让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座位放心了,学生的座位座好了,不光家长放心,相信我在管理班级也有会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小座位要当成大事来办,只有这样,家校之间的桥梁作用才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坚实。
以上三件事,仅仅是我用当事人的口吻给大家讲述,其中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而这本书的阅读我也会继续,希望在今后能够通过阅读来缩短头脑与眼睛的距离,并最终落实在教育实践上,做一个和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师。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来自这本书里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分享:孩子必须哺育,这样才能生长。孩子必须指引,这样才会学习。孩子必须放手,这样才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