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时,本以为是一本深奥的长篇理论性和学术性论著。但翻看了几篇文章之后,就被吴老师的文章所深深吸引。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案例故事折射出吴非老师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平淡,朴实而又真诚。当我在忙碌工作后和万籁俱寂的夜里,品读着它,就像是在听吴老师讲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又令人百转千回的小故事。书中他那真诚殷切的话语,不仅仅在记录他几十年的教育心得,也不仅仅是在向教育同行倾诉心声,更在真切地传达他对中国教育的热忱和对教师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吴非老师对教育事业无尽的深情和做为一名教师的教育良知,显得格外高贵,不仅让我肃然起敬!面对广大青年教师,他的态度温如春风,语重心长,谆谆的教导中饱含着无限的期待。他的笔触朴实真切,使得这本书有了家常气,就像一位长辈给小辈们促膝轻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长辈的一生就这样被他自己轻描淡写过去了,而小辈们在仰望的同时,也获得了有关人生、有关社会的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讲台?我将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如何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吴非老师给了所有青年教师一个完美的诠释:他告诉我们,教师要胸襟宽广,智情双修,德才兼备,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永远保持学习、思考、钻研的习惯,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用博大的父母本能之爱去真心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更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我掩卷沉思,回顾自己的十年教学生涯,对于如何做一个更受学生欢迎爱戴的老师,不禁有了更多的感受和顿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传授学业,而且还有教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职责。可如今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教师的授业功能成了最重要且几乎变得唯一。我想若把老师看作能释全惑的百科全书,是不现实的,若只重视老师的授业功能,这是不理智的。师不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再说,教师的学识的高低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所以说要让学生对你产生爱,并使此爱起到一个放大的效应,凭学识是不够的。学识的渊博只能让学生间断而又短暂的在某一方面获得乐趣,要使学生长远地获得多方面的乐趣,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吴非老师所言的那样,是学生受到老师健全而又催人奋进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因教师的人格魅力始终流露于日常行为中,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国学者鲍德温曾研究过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得出的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因学生不仅是“听其言”, 还“观其行”“学其行”。我想,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 是任何教科书及奖励制度所无法代替的。以前,我们强调“身教”,强调“身教”的无形作用,其实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局限于“身教”,而是教师投入到生活的所有热情、精力、个性、信念等。即教师的求知精神、行为作风、为人态度、处事方法乃至性格、习惯。这些都会被学生视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这一点,无论是作学生还是作教师的我都有所体会。四年师范结束,我除了学到一点专业知识外,别无其他更多的东西鼓动我对生活充满激情。在后来的工作中,身边优秀的英语教师影响我至深的不是传授知识的技能,而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严谨治学的态度,刻苦勤奋的精神,宽以待人的风度,通情达理的性格,稳重端庄中又蕴含着激情的情趣。这就是优秀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
“我们做教师的是吃良心饭”。讲求“良心”,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过马克思说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来决定的”。那么对于文化知识水平较高层次的教师来说,“良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通俗一点讲,就是得用一颗爱心培育多方面的栋梁,以此来回报社会。教师的人格魅力也集中体现于此,其基本内含就是爱的体现。有名人说过:世界上没有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能获得学生的爱,是因我们在用人格魅力去积极影响他们的时候,就是传达着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其人格魅力是起不到积极作用的,也唤不起学生对他的爱,相反只有负面影响。因“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也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才能有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愿望,并热情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真心诚意地尊重学生。能做到上述种种的教师,想成为学生心目中那一受他们爱戴、喜爱的好老师的愿望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