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一切的教育从心开始。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给我耳目一新的启迪。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我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听课中,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指出,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安老师演讲时曾说过:“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方法。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从今天起,我备好每节课,参与好集体备课。我的从容和自信,反思和提高,都来源于这里。我会互相多听课,青年教师杨恒奇说过:“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由人及已会很有收获。我会关注孩子们的每一本作业,因为他是孩子们学习收获的晴雨表。我会尝试着改变,让我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孩子们喜欢,让我的教学成果更加丰硕。我在脑海里总会有一个信念——做名师,并为它做好每一个细节。
“回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面对教师,心思多复杂!有时候希望老师看到自己,有时候希望老师看不到自己;有时候希望自己是神仙,有时候希望老师是神仙。坐在座位上,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眼里;我们的一举一动,在不在老师眼里呢?”这是吴非老师走上讲台时所回忆起的八九岁时的问题。当我的角色还只是一名学生时,我也时常会观察着老师的表情,揣摩老师言语表情中的深意,更别说现在教室里的学生们了。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这门课,就让他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拥有学习的动力,对老师而言,也就是要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落到实处,也就是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弄清学生的思路,既要寻找他发言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对他的不足之处及时评价。看似很简单的过程,其实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却又要准备各色招式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获得不同的成长体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用正面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你说的真全面”、“你还会用数学语言呢!基础真扎实”、“其他小朋友可以把掌声送给他!”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让他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他说的又完整又响亮,你也能像他一样说给同桌听听看吗?”“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模仿的范例,又在无形中鼓动了更多的学生勇敢大方的表达自我。正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可塑性和向师性极强,尊重、敬重他人的意识才要从小培养、从点滴之中培养,我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我的课堂中善于倾听、学会尊重、善思会学。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的教师。”“学生喜欢你的课,他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他甚至在盼望、等待着某一天的某一节课,你的教学将为他打开一扇扇的窗,让他感受到八面来风。”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思考吴非老师的这段话,渐渐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懵懂等待点拨的时期,作为他们第一位接触的数学老师,我有没有有效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内涵和趣味?假使今后换了任课老师,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他们还能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吗?这些都应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种下思维的种子,才能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感谢吴非老师,像前辈般教诲着担负重责的青年教师,让我意识到在课堂中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有多重要。让在座的每一位孩子清楚地明白老师的话,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喜爱这门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