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7个月,准确说来,连青年教师这道门槛还未跨进的我,捧着这本《致青年教师》,能否参透其中的深意?起初我是深表怀疑的。带着一丝忐忑,翻开了这本共六辑的教师随笔,全书不像是教育文学类作品,倒像是一位老师傅对着徒弟推心置腹,将教师职业中的点滴娓娓道来,手把手的指导着新老师们解决一个个即将面临的问题,正是因为真实、坦诚,所以读着读着就似乎更为动人了。
入职第一年,教师生涯的第一届学生就是一年级,起初我并没有很直观地认识,也没有很高的教育觉悟,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一群学生,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该铺垫些什么,只是遵循着前辈们的已有经验,跟孩子们一样,从1、2、3开始学起。渐渐地,直到课堂中、习题中开始出现各种超出想象的意外,才让我慢慢停下脚步开始思索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质。
这是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一年级孩子,他们对于常规、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我怎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如此成人化的语言,期许他们弹指间就习得一项知识技能呢?最简单的,就像吴非老师提到的那样,要说让学生听得懂的话,心里装着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课堂有我们,更有学生。吴非老师在书中写道:“学生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用旧时代的话说,教师的任务是‘开蒙’,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这段话更是让低段教学的我深有体会。
举例来说,开学第一课,小朋友们连直尺划线的技能都还未掌握,如何奢望刚入学的他们画出笔直笔直的线。所以,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是相当有必要的。不要对学生说:“请画出一条直直的线。”因为,他们不懂也不会的。那要说些什么呢?告诉学生:“第一步,拿出直尺,找到写着数字的一边,平平的一个面紧紧贴着书本;第二步,将直尺放在两个图画上,左手紧紧压住的同时不要遮住直直的边;第三步,拿出铅笔,用铅笔尖沿着直尺的边慢慢画一条直直的线。”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实施的画直线,为什么在一年级的课堂就不一样了呢?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学生特征也会有所差异,三尺讲台前的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坐在台下的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的不当,都有可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隔膜,使学生畏惧老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回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面对教师,心思多复杂!有时候希望老师看到自己,有时候希望老师看不到自己;有时候希望自己是神仙,有时候希望老师是神仙。坐在座位上,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眼里;我们的一举一动,在不在老师眼里呢?”这是吴非老师走上讲台时所回忆起的八九岁时的问题。当我的角色还只是一名学生时,我也时常会观察着老师的表情,揣摩老师言语表情中的深意,更别说现在教室里的学生们了。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这门课,就让他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拥有学习的动力,对老师而言,也就是要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落到实处,也就是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弄清学生的思路,既要寻找他发言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对他的不足之处及时评价。看似很简单的过程,其实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却又要准备各色招式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获得不同的成长体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用正面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你说的真全面”、“你还会用数学语言呢!基础真扎实”、“其他小朋友可以把掌声送给他!”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让他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他说的又完整又响亮,你也能像他一样说给同桌听听看吗?”“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模仿的范例,又在无形中鼓动了更多的学生勇敢大方的表达自我。正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可塑性和向师性极强,尊重、敬重他人的意识才要从小培养、从点滴之中培养,我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我的课堂中善于倾听、学会尊重、善思会学。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的教师。”“学生喜欢你的课,他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他甚至在盼望、等待着某一天的某一节课,你的教学将为他打开一扇扇的窗,让他感受到八面来风。”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思考吴非老师的这段话,渐渐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懵懂等待点拨的时期,作为他们第一位接触的数学老师,我有没有有效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内涵和趣味?假使今后换了任课老师,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他们还能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吗?这些都应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种下思维的种子,才能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感谢吴非老师,像前辈般教诲着担负重责的青年教师,让我意识到在课堂中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有多重要。让在座的每一位孩子清楚地明白老师的话,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喜爱这门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