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的新教师座谈会中提及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我就一直想要拜读,但当时正值期末临近,被繁杂的教学事务缠身,一直没有静下来好好品读一番此书。这学期刚开始,有幸翻阅了此书。
刚开始,一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本以为书中会是一些关乎青年教师的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纯理论知识。然而,真正翻开此书,才发现作者的语言平实而又富有张力,读来不觉丝毫乏味。作者吴非老师就像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在向你倾诉他从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作为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似乎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全书分成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
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我感慨颇深。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我们应该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联想周围的教学实际,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极易受周围人和事的同化。于是,教师的模范作用就很重要,教师的言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言行和态度。在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学会摆正心态,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方法。每个人的心胸博大了,开阔了,整个家庭、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
在《力戒浮躁》中,我联想到当今很多一线教师确实会为了搞课题而搞课题,有时或许会一个人参加很多“课题”,但是究竟有多少“课题”是有价值的,又有多少“课题”是和更好地让学生收获知识相关的?近些年的新闻中,不乏有些一线教师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参与众多的课题研究,但是却疏忽了自己本职工作——备好课,上好课,这背离了教师了职责。还有些教师公开课弄虚作假,课前提前给学生材料,召集部分所谓的尖子生培训,公开课上就提问指定的那几个学生,于是教学中的“托儿”诞生了。追求教学的最好效果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公开课本是互相学习的地方,为什么要添加一些不必要的包装和掩饰呢?
这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的表现。相反,有些教师虽然谈不上急功近利,但却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老师说的很对,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相信在拥有这样一位教师的课堂里,学生也会有一种幸福感,也会积极地学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