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成为一名称职的教育者
发布时间:2015-04-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我初中时代起,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对教师的理解也一直如我的老师们所做的那样,无非就是教知识、教技能。

直到我成为一名教师,我也仍然这么认为,也一直是这样做的,管理班级、教语文,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备课听课。

读《致青年教师》给了我一点新的感悟。

                                                          一  人品重于一切

书上有一段写到:一名教授做研究,每个普通人一生有六十到九十名老师,老师们留给学生的深刻印象,不是什么特别精彩的课,或什么重大的道理,而是哪个老师的特别手势,特殊口头禅,或跟自己发生的特殊事件。我回想起自己的老师,还当真如此,我记得的不是哪个老师的课特别精彩,而是哪个老师为人特别和善,或哪个老师曾经打过我的手心。

我想到了我自己,当我意识到我的为人处世,对学生的影响比我的专业技能更先,我不禁汗颜。我自己是否能做到勤奋,自己能否做到节俭,自己能否做到和善,自己能否做到克制?我在班级中流露出哪怕一丝丝懒惰、浪费、暴怒,也许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坏的是,孩子们也许会沾染上我的这种习惯。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格还未健全的人,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中,是非观念强烈,模仿能力极强。如果我不能把贵重的人品,良好的习惯呈现在他们面前,那我则称不上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二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定得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但我也很清楚,如今的体制下,有很多事是我们所无法左右的。同时,我也不是很清楚,什么样的教育理想是正确的教育理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在《致青年教师》中,我没有看到直接回答,但是在很多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些痕迹。

比如书中说很多孩子是不愿意回母校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学校对大老板、大官这类校友十分谄媚,于是他们不再愿意回母校。可见很多教育者都是十分世俗的,而我们的追求本身就影响着孩子们的心态与行为。我想起我自己也从来不敢回母校看一看,觉得自己没有考上一所名校,没有成为社会精英,羞见老师。那轮到我做老师的时候,我对相对弱势的孩子,又该做些什么,让他们体会到我对他们的期待与关爱?我不禁陷入沉思。

书中说一个四岁的韩国小女孩,人家问她长大想做什么,她说想做媳妇。大家觉得可笑,但细想想,这个小女孩的回答十分诚恳,正因为她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她认识到主妇的重要性,主妇的美,主妇的辛苦。反之,关照中国很多学生,上大学前都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未来要做什么。我们教育者也应当反思,在他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充当了他们十分重要的生命他人,难道我们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理想方面的启发?我们是那么注重知识,那么注重分数,而家长们又更加注重分数,所以很多孩子从来没有时间好好思考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

一所学校在教学楼前造了一个大大的泳池,校长说他就是想教会所有的孩子游泳,因为当地总是有落水儿童无人救的新闻,如果孩子们都成为熟练掌握游泳技能的人,可能这种不好的风气会慢慢遏制。我想,人都从学校走上社会,一所学校真的可以给孩子们乃至社会带来很大的改变。若我们能教会孩子们一项技能,哪怕让他们喜欢上一项技能也行,受益终生的将是千千万万的孩子。若我们能从根本上触动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灵,在他们心底播下一颗善的种子,一定能收获许许多多的善果。

吴非老师多年前曾经表扬写《吃完最后一根面条》的学生,表扬他的勤俭节约,受到嘲讽不卑不亢,表扬他的家庭责任感,疼惜父母辛劳。我想到现在的一些孩子,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攀比,骄纵,麻木,绝对不会亚于那时。但是,作为老师,对孩子们影响深远的我们,若能做些什么,让他们把正能量装在心中并传播出去,改善这种社会风气,那我们的心底,也将十分坦然。

吴非老师曾在班级中投票表决是否接受省先进集体称号,三十五人赞成,十一人反对,一人弃权。这一做法在当时褒贬不一。吴非老师想让民主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心中,让孩子们坚持自己的权力,相信等这个班的孩子长大成人,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权力时,也不会忘了维护他人的权力。诚然,现如今的社会有许多诟病,权势的厉害,学生也有所耳闻。但也正因如此,教育者的责任才更重大,若每个教育者都播撒下民主的种子,社会的风气也将越来越清新。

当然,教育不仅仅有远大理想,也有很多坎坷和荆棘,比如缺乏基本教养的孩子,思想粗俗,自我中心、拜金主义等等思想横行。我觉得这更显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最触动我心的还是那句“无论这样的工作有多艰难,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信念: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就没有人做了!”

 

 

                        三  选择妥当的方式方法

有了理想,算不得什么,要实现伟大的教育理想,得有妥当的方式方法。须知,对于学生而言,方法不妥一切白谈。

吴非老师说:“你一生从事教学,你知道学生将如何回忆你?如果他只记得你‘狠’,能‘狠抓死揪’,连课间十分钟都利用足,甚至不让学生去解手,当时家长一片叫好声,后来有人自杀了,有人拖垮了,有人到了成年一无所长,那就得回忆你的种种不是了。”这句话确实值得深思,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教育,明白自己受到的耽误,如果我在孩子们心中也是这样的形象,将是何其悲哀!

其实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已经解决了上述问题的一半,而另一半,依然在方式方法上。比如说吴非老师就讲道,记忆中有一位老师,打叉总是小小的,而打勾却总是非常大而流畅。是啊,细细想来,我们可能习惯了挑学生的错误,以至于对进步熟视无睹,却对错误无限放大。于是,孩子们有的反感起老师,久而久之厌恶学校厌恶学习;有的习惯了老师的方式,久而久之,认为自己确实很差。同样一件事,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或消极的心态去做,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我们自己明白苦读没有意思时,我们对待自己辛勤耕耘的那“一亩三分地”也便释然了。当我们自己懂得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教会他们几个字,教会他们几句诗,一切的教学也会变得眉目分明,山清水秀。。。。。。

一切源于理念,我们的理念,十分重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