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微风徐来。坐在阳光下,泡上一杯茶,捧起一本书,很是惬意。我喜欢这样的自在。能够有机会读到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由衷的感到庆幸。这本书还好来的不晚,它就像一位长者在倾诉他的故事,为青年教师指引方向,少走弯路。这位长者就是吴非老师。他的文笔朴实自然,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叙故事,讲道理,然后叫我们用实践来论证道理。
这本书里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慢”。吴老师说:“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也许直到退休)。欲速则不达,真正慢教育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慢,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好一个“慢教育”,好一个“欲速则不达”,是呀,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我们总想一下子就拥有教育的全部方法,全部经验,总觉得自己什么可以,忽略了脚踏实地,忽略了勤勤恳恳。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还在起点,需要一切从“〇”学起。
教学方面:学习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同时认认真真的写详细的教案。学习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
我想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才能是做好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方面:对于没有经验的我来说,班主任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面对班级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盲目过,我手足无措过,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的过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件事情或许在你看来很小很小,但是在孩子眼里都是大事情。所以在处理问题时,事无大小之分都要重视。
在这本书里,我是这样解读“慢”的。“慢”是我们对孩子的耐心与等待。有人说:教育孩子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来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感悟,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在这样的“慢”姿态下,我们教师却要奔跑起来,尤其是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戴上一个“新”的头衔,预示着一切都要学。而每一天的时光都只有一次,孩子每一天的精彩都是直播没有彩排,我们必须奔跑起来,我们必须赶在孩子之前让自己的视野、观点、理念更加先进起来。
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奔跑”说的是我们教师,要用最快的速度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
这本书里,我还知道面对孩子,我们必须学会从容与宽容。从容是一种态度,不慌不忙,有条有理。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我们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面对孩子的跌倒,我们也要慢慢的鼓励、支持、等待他爬起来,而不是大声的在一旁训斥。
吴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对一位学生说‘请你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而我说话时,这句话下意识地说‘如果你有时间,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吗?’”简短的一句话,变换一个说法就能体现一个老师的语言魅力。吴老师在书中说“改造教育的平等,目的远不止是师生平等,也不完全是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教师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长成,他也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呀,一句话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我突然反思自己,这半年以来,我犯了多大的错误,可能我的无意中的一句话就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曾经在中午我就和一个孩子说,“下午放学后留下来我们好好聊聊。”。现在反思自己的这句话,当时那个孩子会不会纠结了,担心了一个下午呢?会不会想“老师找我聊什么呢?”这样的担心会不会一下午的课都没有上好呢!
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面对学生有足够的期待而缺乏耐心,有足够的从容而缺乏宽容,很多时候我又没有听听孩子是否愿意,是否听听孩子的心声,是否耐心的等待孩子把话说完。真的应该五日三省吾身。
“爱所有的孩子。”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爱所有的孩子,我想增添一句,任何时候都爱所有的孩子。爱,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的态度和情感。慢,需要平和;爱,需要细致;慢,需要耐心;爱,需要宽容。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让爱,永远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