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上幼儿园的时候羡慕能够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上小学的时候羡慕中学生,上中学的时候羡慕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又羡慕上班族,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我是因为渴望自由,迫不及待地想独立于这个社会,说直白一点,赚自己的钱,过自己的生活,不再被任何人事物左右、牵绊。我渐渐明白,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人生这条路,除非是走到尽头,否则永远没有“毕业”的时候。
于是,我不禁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快乐?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仿佛是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暂时脱离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就像照镜子似的,真正地审视了一次自己的内心。
一、关于“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
世界上所有人的生活状态似乎呈一个“橄榄型”,大多数的人都被卡在这颗橄榄大大的肚子里,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羡慕着前端,同情着后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重复,平淡,单调,枯燥,但更为主要的是忙碌。在忙碌中追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等等等等。
年华里,我们渐渐失却了一种心情。在忙碌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懒得去思考,懒得去表达,懒得去面对自己。渐渐地,我们被不好不坏的生活卡住,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除了随波逐流,还是随波逐流。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工作。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二、关于“真我”
我们每个人都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国民、好子女、好媳妇、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而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了我们的真我。
这张图是作者画给我们看的,她认为“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而身体、情绪、思想、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东西会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真我的判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自己的身体联结、臣服于自己的情绪、定静自己的思想、觉察自己的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途径来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样说来,似乎把“为什么我不快乐?”这个问题复杂化了,其实大家想知道的只有一件事——怎么样才能让我快乐?
其实,快乐并非难事,在我看来,无非有两种方式。第一,过一天算一天,默默地去经历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不要思考,不要观照自己的任何情绪,得快乐时且快乐。第二,在遇到一些所谓的困难挫折不平事的时候,完善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来安慰自己,解放自己。这种完善理论的途径有很多:与亲人朋友畅谈心事,寻求慰藉;从书籍、电影、音乐等一切的文化娱乐产物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故事和情绪,寻求共鸣;放诸身体于大自然,在青山绿水间感受造物者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这样一来,便觉得那些糟心事根本微不足道,寻求解脱……
所以,不管是糊涂还是清醒,我们都能快乐,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一个道理——自我催眠。因此,用张德芬的理论,我想清楚了以下几件事:
1.关于父母
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是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不过每个父母也是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限制。但是我们要相信,在过去的每一刻,我们的父母都已经尽他们所能地在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他们也许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他们所知有限,资源也有限。在诸多限制下,我们所得到的已经是他们尽力之后的结果了。
2.关于“胜肽”
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受。如果我们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我们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我们的一个情绪模式。久而久之,感受器对这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我们很久不生气的话,我们的细胞会让我们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3.关于“尽人事,知天命”
世界上有三件事:一是你自己的事;二是别人的事;三是上天的事。人一生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的事,对其他已经发生的事学会臣服,最后的结果交给天去抉择。
4.关于ABC
ABC即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事件永远是中立的,但是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却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说,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它们这样或那样的发生。
这么说来,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的信念、想法就可以了,但是要真正做到一点儿也不简单,其间要经过很多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第一步,就是要下定决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干扰,然后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最后要有足够的心量去包容、接纳。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