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村上村树的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选他的原因似乎和买他时候一样,纯白色的封面上一块淡淡的蓝色,就像纯净的沙滩中间意外有一块蓝如宝石的湖泊,这样颜色的搭配似乎也在告诉读者这本书的文字很干净,没有太多的修饰。无论何时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心情都格外宁静,对他也总是情有独钟。
对比下的意外
书柜上村上村树的书虽不多,但发现是个难的收集了他五六本书的作家。断断续续、零零散散地读过《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如果说他的小说让我孤寂得忧伤,他的这本随笔坦荡得让我神往。 渡边因为与直子和绿子爱情的纠结而内心苦闷彷徨和无限的悲凉孤独,经历了迷茫而颓废的青春期;卡夫卡因为成长环境的负责在少年向成人成长过渡的时候也经历了太多的灰色时段;多崎作的名字中就不带有任何色彩,就如他的人生一般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为了寻找真相,却发现其他人的生命都失去了色彩,发现更多的人变成了空心人。我所读到的村上村树的小说中的语言总是带有一定的悲凉、孤独、隔离社会的忧伤感,这些先入为主的形象让我觉得村上心底埋着幽怨、痛苦、与生活的矛盾,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发泄了出来。这本类似随笔集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文字风格。也许正如村上自己所写的那样,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之后,第一次写自己不再羚羊挂角无处可寻,没有了浮华迷茫,不在旖旎感伤,一段段的文字都是自己坚持跑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真切切,清淡如云,宁静如水。如果说以前读的小说的语言如威士忌浓烈窜心,这本书的语言散淡随意,诚实坦荡,透着作者骨子里的点点坚强,书中微不足道、比比皆是的小事,对我而言自有其味。
数字后的震撼
我是一个对数字不太敏感的语文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习惯性地对数字忽略不计,但是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很多的数字来记录跑步的历程,让人难以避免。读完这本书后,我特地做了一件无聊的小事——重读了书中的数字,还随手进行了计算。这次意外的无聊小事给我带来了文字外的震撼。
“自从今年五月末,开始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以来,跑步再度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蜘蛛。我跑得相当认真。非要举出具体的数字来加以说明,变意味着每星期跑60公里,亦即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本来每周跑七天、每天跑十公里······于是乎,每周六十公里,一个月大约二百六十公里,于我而言,这个数字便是大致成为‘跑得认真’的标准。”
在文中,像如此鲜明的数字还有很多,用具体是数字来衡量认真,让我感觉很是内疚。时常听到周遭的人说我是个认真的人,看着这些数字,忽然觉得自己的认真好是空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事情也常在自己的身上发生。跑步说来是一项简单却枯燥的运动,这份“认真的坚持”需要很强的韧性,每一天、每一个月的数字记录都在坚守着这份认真。自己顶着认真的名义报名了在职研究生考试,抱着认真的心态在出去培训时的缝隙也不忘抽空看一会儿书,但在家休息的时候,研究生考试的书籍却被窝搁置的远处。村上在类比跑步也写作时候说道,要成功天赋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聚集力和耐力。即便坐在书桌前没有写下任何文字,还是要按时坐在书桌前,这是锻炼自己的聚集力,坚持如此,聚集力就会提高。即使自己的肌肉已经僵硬,已经诉说疲惫,但是日日坚持,在跑了一定的距离之后肌肉会慢慢放松,进入跑步的状态。回到自己身上,若像村上一样用数字来坚持自己的“认真”,虽然苛刻,但是似乎来得更具体,更真实,也更踏实。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就能产生出震撼的力量,这份力量也让我从中产生出类似的观念来。
幸福中的成功
“跑者”村上,给我看到了属于他的另一种成功。在文字领域,各篇小说为他赢得的荣誉让他拥有了名誉的成功。而在跑步的世界里,在他心中,自己是无比成功的,虽然没有在马拉松的运动名将中看见他的名字。他一直用“我是认真的跑者”“我坚持下来了,很不错。”来肯定自己的跑步成就,将近四分之一世纪都在奔跑,跑完了26次马拉松,连肌肉都用自己独特的线条记录他的这份成功。他享受拼命奔跑的快意,享受自己在奔跑时“老人们坐在咖啡馆前的桌子旁,一边无言地用目光追逐着我奔跑的的身姿,仿佛在目击历史不起眼的某个细节。”这种自豪;跑步对他来说好比生命线,不能说忙就抛开不管,或者停下不跑了。他找到了可以与生命相伴的事情,无论何时都不会丢弃的幸福的成功。”
俗语言:“三十而立,四十而知不惑”。三十岁的村上决定开始写书、跑步,同时决定关掉店面,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初读到这,我和他的朋友们同样的不解,为什么不边写书边开店呢,这样不是更能保证物质基础,有次来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吗?用一项毫无收益,却更加孤独、寂寞的运动来陪伴写作,是否是冲动呢?村上后来的成就否定了我的怀疑。如其本人所言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技术。他用跑步找到了自己身体健康的节律,为高效地沉浸在写作的世界中做了铺垫。无疑像村上这样找到一天适合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在奔跑向远方的时候秉持“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于我乃是一份重要的资产。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这样的状态的他是成功的。
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我们都教给别人去评判,或许奔跑中的村上告诉我们,自己才是成功的裁判。成功的结果也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成功的过程,试问自己,在追寻的过程中我还是我吗?我是不是还是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
题目中的秘密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刚开始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这个题目很具有推销的噱头,“跑步”时候的故事能让喜欢跑步的人立刻找到共鸣,能让不喜欢跑步的激起好奇。“什么”作为一个没有明确指向的词语更让人对打开书后未知的故事充满兴趣。我就是这样被吸引买下这本书的一员。暑假开始饭后快走,虽然不是跑步,却与“跑步”性质类似,自己在快走时可以做些什么呢?怀着这样的心态开始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完再看这个题目,否定了自己一开始“小人”般的猜测,也许想谈的太多,却害怕用一个很明确的主题限制了自己谈的内容,干脆一个“什么”可以让自己的文字更加地随意自由。以往写读后感,总会在标题中就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这与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开门见山,直指中心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有时候阅读更多的是胡思乱想,随心驰骋,全都涵盖“什么”一词中。村上村树在后序中写道这本书的名字源于卡佛的标题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冲着对这种表达方式的喜爱,我就个人崇拜主义地以这种表达方式作为自己读后感的题目,非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