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读《“问题生”教育教科书——插班生林可树》1
发布时间:2015-01-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做了四点摘录,提供自己反思。

摘录一:

因为每天都有不同学生的不同事情发生,有些要延迟处理的,如果不做个备忘,就可能错过或忘记,这将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与老师的威信。P6

       这或许是简单的一个习惯,但对于我们日常工作纷繁复杂的我们来说这或许是个很好的建议。可以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的备忘,点滴或许也可以汇聚成思想的厚度,积淀或许源于日常的坚持,养成良好的教育成长习惯。

 

摘录二:

当师生之间出现种种“矛盾”和“冲突”时,学生脸上投射着的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表情。P22

当学生还不愿同你对话,不愿同你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时,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再怎么为他着想,再怎么批评教育,都可能是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的,还可能让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因为学生心里没有你这个老师,他就不会在乎你的言行与付出。P10

       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可避免的带着环境给予他的印记,有什么样的家庭,也许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老师,也许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关注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要落到实处,从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开始,培养自身的教育敏感。

 

摘录三:

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之所以“问题”多多,主要是性格上的问题,这又是习惯起的,但孩子并非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习惯,而是学校和家庭双方所谓的教育,逐渐在他的心里烙下的印痕。可以说,每一个问题生,都能在他所生存和接触的环境中找到相应问题的源头与温床。P43

       可以说这个结论自古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也是源于孩子的经验。他已经把获得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问题”表现出来,问题需要解决,更需要智慧的解决。

 

摘录四: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敢于攀登问题生的这座“险峰”,才可能观赏到他们内心和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无限风光”。P70

       所有的付出与收获都是一种经验。愿我能站在经验的肩膀上,看见那未来的无限风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