讶异:“问题生”教育教科书,“教科书”——如此定位,众所周之,“问题生”是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凭什么它是问题生教育教科书,简单的几个案例和分析可不能够说服我。 “问题生”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是真正的“问题生”么?
这是一部长篇教育叙事,从五年级开学初次接触插班生林可树开始,写到期末结束,通篇围绕“问题生”林可树这一人物,讲述了他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成长中许多方面的宝贵故事,充斥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和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可以说,每一次沟通看似轻描淡写,不着痕迹,背后却是作者有意为之,用心良苦,是作者教育智慧的体现,越读越发人深省。
看完这本书,陷入沉思。在文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学生本位,儿童立场,这不是仅仅为了教育而叙事,不仅仅是为了案例而分析,作者反馈出的是一个个完整的情境、连贯的过程,仿佛真实的再现了林可树的成长历程,以平实的言语讲述着不平凡的教育历程,宛如一部人生巨著,称之为“教科书”不足为过。
作者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我曾经也是学生,也渴望着老师的沟通、理解、鼓励、宽容和赏识……教育,就是让我把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正是基于他儿时的经验,作者才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来说,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你所未得到的,也许正是你所想要的。那么在我们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又会认同怎样的教育理念呢?
林可树,可树林,这不正是对教育境界的一种诠释么?由小爱,至大爱,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问心不自愧?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态度,我们首先要做思想的巨人。教育的智慧既可以从亲历的经验中来,也可以从思想的碰撞中来,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让我们能更加智慧的面对未来。
如果说到理想,我这里有一些未解的疑问,提出来供大家批判思考:
1. 或许世间本没有“问题生”,只是因为他遇到了问题——没有解决得了的问题,才变成了“问题生”;
2. 或许世间的问题生都有可能不再是“问题生”,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打开那扇门的钥匙,或是不经意间,我们打开了这扇门,又关上了另一扇窗,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又远离希望,甘心做一名“问题生”;
3. 或许世间所有学生都是“问题生”,不过因了旁人的眼光,社会的选择,才有了公认的“问题生”;
4. 或许世间本来就需要“问题生”,不出问题,永远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今天你不暴露出问题,或者忽视你的问题,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许你会出问题。“问题生”本身并不一定令人堪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令人堪忧的更应该是对待问题的态度,或许,这里才是教育最应该发挥作用的所在。
我想,关于“问题生”的思考永远不会结束。
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人,教育同样还需要我们的行动力,不能只做思想的巨人,却成为了行动的矮子。从本文中我也发现,作者的智慧正是通过他与学生的沟通体现出来,教育的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更应是如同春风化雨般沐浴在学生的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想思想具有行动力,就需要我们向前辈老师们学习请教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育的经验也正是教育智慧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