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教育也如是。有人说它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事业,还有人说,它是一项重复性的劳动。教育中,我们需要经验,我们对经验是“求之若渴”,刚入行的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迅速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老师;教育中,同样也是经验,我们因经验而“因循守旧”,经验往往也成为我们偷懒的法宝,制约着我们的创造。但至少,它能够让我们站在它的肩膀上……
我们新教师从原点出发,往前看,感谢经验给我们铺路,帮助我们成长。在经验的肩膀上,我们模仿,在教育之路上少走弯路;在经验的肩膀上,我们受挫,这样的经验印痕更为深刻;在经验的肩膀上,我们旁观,他人的经验能否为我所用呢?在经验的肩膀上,我们会否回首,还是到了终了此生之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就是那个“因循守旧”的重复劳动者?
他没有像前两个学生那样主动说话,而是一言不发,那种很熟悉的冷漠表情又一次显露在我眼前。 (熟悉的冷漠,换做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方法呢?)
我问:“你也是课堂作业本没订正吗?”
见我问他,他的表情有些变化了。他摇摇头。 (细致入微的心理观察成为常态)
“那是什么呢?组长只写你作业完成得不好,没写具体,你自己告诉老师吧。”
他翻开我放在桌上的课本,指着13课《钓鱼的启示》倒数第二段说:“我写了一半,还有一半没写。”
“为什么呢?你说说原因。”
他又不说话了。
我等了一会儿,说:“老师叫你过来,是想了解情况,然后我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你一直站在老师的身边沉默。还记得上次老师跟你说的话吗,不管你的原因对不对,一定要把想法和烦恼告诉老师。你如果不愿意说,虽然自己心理很清楚,可是,老师又怎么能知道呢?”
(不再纠缠于问题本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不是仅仅建立于作业问题的基础上)
他翻了翻眼皮,欲言又止。
“那就给你做选择题吧,是当时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或者笔没水了、坏了,或者其他作业比较多,做不完,或者另外什么重要的事情给耽搁了?”我这样聊天似的口气渐渐地淡化了他的对抗情绪,他不由自主地打断我的话:“不是,老师,是我想玩,当时很想玩,就没写好了。”
(欲言又止的状态让作者灵机一动,老师继续给学生找台阶下,用轻松的形式尝试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