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早已感觉到他就是贪玩没完成作业,但是如果一开始我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原因,以显示身为老师的所谓的洞察力和控制力,那他在心理上反而更容易排斥我。现在,我有意经过这么一波三折的“明知故问”,营造对话的氛围,使得他能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自己说出原因。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让他更能明白,老师是喜欢和他对话的,是针对事情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一有问题就批评、斥责、贬低他这个人。我一直觉得,当学生还不愿同你对话,不愿同你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时,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再怎么为他着想,再怎么批评教育,都可能是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的,还可能让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因为学生心里没有你这个老师,他就不会在乎你的言行与付出。不过,我也很清楚,虽然道理是这样,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对可树的影响才刚刚起步,其中肯定会有很多波折与变数。不管过程如何曲折、琐碎,我都应该尽可能地把住总的方向。 (看到这里的分析,虽然道理早就明白,但是能够将学生立场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到如此程度,这份春风化雨的诗情,给了我极大的触动)
面对他这个“想玩”的理由,我说:“你看,你说了原因,老师就明白了,这就很好呀!”听了我对他主动说明原因的肯定,他的神情也像以前那样起了变化。我继续对他讲起了道理:“玩,每个人都想,不过,你是学生,有学习和做作业的任务,这个任务要先完成了再玩,就像你妈妈有赚钱养你的任务,要是她经常在正常营业时突然忍不住关了酒店去玩,那酒店就开不成了,钱也挣不到了。对老师来说,也是这样。上课是我的任务,要是不来上课,或者上了一半也忍不住去玩了,那肯定会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和处分,严重的更可能被开除呢。而且你们和你们的爸妈也不愿意让我继续当老师的……其实老师也想玩,但都是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之后才去玩,这样才能玩得开心,玩得放心,玩得没有牵挂和内疚……你也要克制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压力,锻炼自己的耐心,这是你应该去努力的。以后要记得先完成作业,再去玩,知道不?” (看似很平常的沟通话语,我却感受到了话语之外的关切之情)
他能否明白和做到,并不是我讲道理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让他从交流的本身之中体会到我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让他能够感觉到,他在我眼中是值得我为他说这么多话的。我清楚,教师想单凭着“讲道理”来达到让学生痛改前非的目的,一般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只能把“讲道理”定位为师生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已。
(作者其实对于他的每一次沟通,都有着明确的目标,理性的给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适合各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在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也发现,作者走进学生的教育理想并不是空洞口号,他是平实又不留痕迹地智慧运用在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之中。)
不管他是不是推诿,是不是说假话,我都照着他生活和言行的本身去理解,去沟通。在这过程中慢慢地对他潜移默化,让他体会到,我这个做老师的不只是期盼着看到他自己说的那个结果,更愿意关注他的言语,他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同我的一次次交流,哪怕繁琐,哪怕反复。我期待着他能渐渐明白,我是一个乐意努力去看懂他内心的老师。
(他的态度尚且如是,我们是否也能够偶尔脱离书本,脱离教材,用心去感知,真正试着去走近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