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我最喜欢的作家史铁生先生离世,我想起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他的书给我的陪伴,就像是信仰倒塌,内心怅然一片。那以后我很少再去看他的书,每次去书店看见关于他的书,总会买一本,却再没有勇气细细去看,去推敲,去揣摩。
在这个深夜,再读史铁生,再读他的《我与地坛》,是因为我又一次看见人生的苦难,死亡的影子透射过来,给我一种强烈的窒息感。但是,我知道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生的气息。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然而却让我鼻子微微一酸,我想到了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还有他的尿毒症,用他自己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但是,纵使有如此的灾难与挫折,这台老机器却依旧缓慢而平稳的运行着,依旧在他离世时,捐出了自己宝贵的器官,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的富有韧性。
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所以他便决定活下去试试。这些话他如此娓娓轻松的道来,宁静而自然,无悲无喜。但是这是他思索挣扎了多少时日才悟出来的生的真谛,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痛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罢了。
他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他说: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他还说: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每次读这些文字,就会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原来他看的是如此的开了。他的想法也如文字明净,不矫作,不虚饰,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根。他并不常抱怨,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而他从腿开始思考,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当他不停地写作时,当他名声渐起时,你就会由衷感慨:原来他是如此的强大。
苦难的开始,他并不是没有狂躁过,也并不是没有绝望过,然而绝望过后终归宁静。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总是因为草木的凋零而伤感,也可能替那位拾小灯笼的弱智女孩担忧;他会将长久的时间花在与小动物交谈上,也会不时回想起那个为梦想而奋斗的穷吹手;他敏锐洞悉周围的小事,道常人所不能想之感受;他对已故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之情,也对关怀自己的亲友充满浓浓的感激。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他总是事无巨细全部娓娓道来,也让我体会到别样的感动!
有人说:切肤之痛落于纸上总会觉得肤浅。所以他的文章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与自叹,也不怨天尤人,他更多的关注的是精神“伤残”现象。他的品格是如此的可钦可佩。
灯光下,我的身影被拉长后投射在墙壁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与低微,原来如此小的挫折就可以轻易的把我打趴下。那么与他相比我又是多么幸运,至少我还有健康的身体。看到他经历过的坎坷路途,毋庸置疑的是我的人生之路会顺得多!虽然无法保证什么,但是自己的路我还是会好好走下去的。
当沉思往事立斜阳时,与他的一切相比,我所经历的都只道是寻常了吧!
当沉思往事立斜阳时,在他心里他年青时的种种也许算不了什么,那些过眼云烟,都只道是寻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