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我读了李镇西先生编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教育手记,虽是中学的案例,却也和我们学校生命关怀的理念殊途同归,书里不仅有精要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点滴校园生活,确实平凡之中见伟大,让我受益匪浅。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样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们学校的生命关怀倡导让孩子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而书中的“让爱滋润童心”也是异曲同工。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这本书讲述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最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
李老师的感人就在于他的坚持,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离不弃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因为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万同的故事一路读来,情感就随着李老师的笔触跌宕起伏着,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感慨万千。一个活生生的万同形象,一个真真切切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形象,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全都不经雕琢地展现在我眼前。
孩子是犯错的主体,面对他们,我们要做到宽容和爱心,而李镇西先生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的意愿发展?我想我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李镇西老师给了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了我在教育活动中,不吝啬自己的微笑、赞叹、鼓励、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温暖的色彩,更会让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