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什么是教育》--读后有感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雅斯贝尔斯的经典著作《什么是教育》。只是,我从不期待任何一本关于“什么是……”的书给我现成的答案,我期待看到的是一条探索新境界的心路历程,这就足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这本《什么是教育》是三联书店20年前出的“德国文化丛书”的一种,10余万字。本书语言精简,觉得越嚼越有味。

本书中我读到作者几个比较突出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他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行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本书还呈现了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知识本位,一味的灌输,不注重学生“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 ,导致学生的“灵魂匮乏而不健全”。主张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束缚学生的“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没有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书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关于教育中“自由”的阐述:

l       前言中这样的一段文字让人耳目一新:“现代化创造一种主要由科学技术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国家物资集结的强有力工具。……我们终于成功地摆脱自然的束缚,但却感到被隔离。……我们享有思考的极大自由和名目繁多的思考与见解,但今日谁能指出我们生活的实质?”--貌似我们拥有了自由,未来却又将指向何方?有两个极端都会迫使心智活动趋于停滞。

第七章第五节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应帮助学生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1)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唯我独尊,和唯书,唯上,唯大人之言,长期生活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形成了小心翼翼,唯唯诺诺,沉默寡言,心胸狭窄以及明哲保身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是与人的本性要求不相适应的,在现代社会也暴露出极大的弊端,它是以降低人的生机和活力为代价的。人性具有追求善、博爱、理性的自由本质,我们要走出上述人格的特征,需要呼唤自由教育。(2)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对学生的自由重视不够,表现在过渡重视书本知识,活动过少,学生的考试压力依然存在。雅斯贝尔斯说: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保持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内涵,而成为一股创新生命的力量,充实我们在世界境遇中生活。3)和谐社会期待教育中贯彻“以生为本”,更期待教育实践中融入“自由”的理念。雅斯贝尔斯说:现代存在的方式------玩世不恭的出现,人们对于大大小小的公共事物都无所谓地耸耸肩膀以示淡漠;另一方面是人们的责任心和内心的忠诚都已变得微不足道,在软弱的人道主义中人道已消失殆尽,而这种软弱的人道主义又以好玩血肉的理想证实了人类精神的贫乏和人生偶然性已发展到极致。我们现今的教育政府和行政部门设的条条框框太多,让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失去了很多的自由。教师一般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从上而下的体制机制大大束缚了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的发挥与发展,不得不说有种恶性循环的味道。

对“什么是教育”的理解,我想也会随着每位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的积累而日渐丰实,希望自己在埋头上课的同时,能常常静下心来思考,并且记录下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