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收获来源于点滴的改变——《班主任之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寒假依旧那么冷,但我还是觉得很温暖,因为我交了一位新朋友——《班主任之友》。无意间翻到的一本书,却给了我许多的启发。走在教育路上,取其精华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墨守成规,有时点滴的改变,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卷首语中的故事《还像不像老师》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当然也勾起了我的思考。原来,课前礼仪是可以改变的。虽然,“起立、敬礼”是对老师的尊敬,是传统的礼仪,但是,孩子们真的觉得有意思吗?高会美老师所写的《精彩一分钟》真的让人受益匪浅。课间孩子们激烈地打闹着,他们兴奋的大脑短时间内难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她尝试的做法是将“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变成“头正、身直、脚平一分钟”。她与孩子们一起做,刚开始孩子们还不太适应,慢慢地,大家都坚持下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完全让静静的端坐给牵引过来。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定力、自制力都会有所提高。黄丽娟老师也有她独特的方法。课前,班长喊“起立”,她朗声吟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孩子们立即对上:“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对对子”问好,或古诗,或名言警句,或春联,一个小小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乐学情趣。

改变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前礼仪上,还可以体现在教师语言的技巧上。上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云彩课程”,我们班上的是其中的“剪贴画课程”。无疑,我们班有很多美丽的剪贴画,但也有许多残留的垃圾。每次上完云彩课,我就要打扫好长时间。有一次,我觉得很累,就请小朋友捡捡垃圾,我两手捧着垃圾桶,嘴里念叨着:“我是一只空空的垃圾桶,请把我填满吧,谢谢,谢谢……”我就在胡言乱语时,发现孩子们捡垃圾捡出了笑容,捡出了激情。接下来的几周,每次上完云彩课,我们班都有一位志愿者,两手捧着垃圾桶,说:“我饿了,给我点垃圾吧,谢谢,谢谢!”就这样,孩子们把我们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关键他们不觉得累,觉得很好玩。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在《班主任之友》这本书中,我看到类似的故事,也看到了更有深度的改变。王丽萍老师在《“会说话”的垃圾桶》一文中,告诉了我们她用了讲故事的方法解决了班级里的垃圾问题。刚开始,我还为自己的小改变沾沾自喜呢,看了王老师的方案,真是惭愧不已。王老师不仅教育了孩子随时把地上的垃圾捡干净,而且教育了孩子不要浪费,少制造点垃圾。仅此,王老师的教育点就比我高了一个层次。更值得我学习的是,王老师就“垃圾桶”这三个字,举行了一次“亲子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让教师与家长、孩子与父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密。此外,王老师还引导孩子们搜素有关垃圾的资料,培养孩子们的信息搜集能力,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小改变可以赢得大收获,小改变也可以演变成“步步经心”。

当然,改变不是为了变,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曾有人这样说过:不管你的课堂多么华丽,不管你的教育多么绚烂,如果没有一颗为了学生的心,实际上真的是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同样,如果有了一颗为学生的心,你像不像老师,其实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所收获,就是好的改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