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每位老师都拿到了这本纲要,也都认真地去读了。下面我先来说说纲要背后的故事,然后就我如何读进去与读出来与大家交流我的一点体会:
一、背后的故事。说实话数学老师大都怕写怕发言,专家吴老师在上次培训也说过比起新基础的其他专家她是最不会写的,一天只能写两千多个字。那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感受吴老师数学研究上执着奋进的轨迹:(补充一句这里只例举我看过的一些吴老师的著作。)最初是2003年左右一篇“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是约一万一千多字的文稿;到2004年“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一书出版,共十五万二千字厚约200页;然后不间断的在小学各大教育书刊上看到他对各类课型研究;接下来就是厚积而勃发的这本近四十万字厚约350多页的纲要。这份成果首先原于“开放的心态”。如此一本纲要出来了,吴老师并没有四处讲学说自己的纲要有多好,而是不段地在问:“你看懂了吗?还有什么地方你觉得有问题?你有什么改进意见?”由此我们看到在这十五年间,新基础在不段的丰富着他的内涵,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我们实践中的问题,一直走在前方指引着我们。除了开放外我也更能感受吴老师对于研究的那份执着。频繁地研究活动,不停息地思考,是她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记得有次在我们校内的活动,顾雄上六年级的“中位数”,由于这个内容从没有研究过,吴老师几乎一晚没睡,为的是拿出第二天的重建方案;这次暑期培训经历了前两天对整个常州学校的高强度的讲座与研讨,第三天27号上午应邀到我们学校来做半天论文写作的讲座。本来这个讲座已经在钟楼区面上学校做过了,26号晚上完全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吴老师执意借了电脑,通读了局小所有数学老师的论文重新备好课,第二天针对我们老师写作的问题做了一场高质高效的实用性讲座,让我们获益匪浅。
以上讲的不是纲要而是纲要背后的故事,但我觉得加上这些故事后,这本纲要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了叶老师所说的“温度”,这就会让我们带着情感去读,读到许多别人读不到的东西。
二、如何去读进去
在25、26号培训时,在大家的交流读后感中,让我发现研究现状的不同所带来的理解也不同。许多面上学校老师更关注于第二编具体知识结构中的实施纲要,但依旧说看不懂,要求提供相关的案例。而我们学校与二实小两所基地学校的老师,会首先把目光聚焦在更上位的第一编“价值追求”和“策略选择”两章节,而相对于第二编却觉得并不难理解。分析个中原因,我想就是这个“温度”。第二编中论述了三种知识结构和一种课型。最后的复习整理课型我们没有涉及过,统计教学只做过简单接触。另外两种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我们学校都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研讨。可以说面上学校老师需要的课例仅我亲身实践过的就达十多节,加上学校其他老师的实践与外出的学习,我几乎获得了所有课堂研究的现场案例。比起书上的教学建议,我们更了解每一次放的目的,也更清楚每次收放之间学生的状态,书面的文字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枯燥,而如同放电影一般鲜活地情境再现。我想这就是 吴 老师所说的如何“读进去”,也就是联系自己的实践的读。当然纲要上还有许多我们没做到位的,除了去看应该怎么做,我们也要联系学生现状学会转换为自己的行动。比如“数量关系”,我是在这届学生二年级时开始尝试这一课型,等到相关完整资料出来孩子已经三年级,所以对于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一直没有落实好。现在看了纲要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完整建议,我想本学期我将会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帮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结构与关系。同时纲要中涉及到四年级的相关教学改革,如大数的认识、运算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统计等内容,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也会在开学初便落实到备课组教学计划中,并组织好组员进行面上开放、校内、组内等不同层面的交流研讨。面对如此系统的经验与理论,只有化为自己的符号与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
三、如何读出来
我想书要读进去,更要我们反思自己的实践对照问题进行创造性的重建把书读出来。在跟随吴老师多年的学习中,无论是讲座、著作、哪怕是一次评课,吴老师都不断地在更新在推进他的研究。虽然纲要中许多案例我们已经研究,但现在再来读还是能从中读到许多当初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或是获得了更好的重建方案。所以我们也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地反思课堂,不断地寻找突破口,哪怕是问题或者是质疑。周志华老师有句话让我很感动:“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向吴老师获取,今后我们也要能在研究上有些给予。”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努力在做的。而我自感还无法有更大的贡献,但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曾经苦恼于专家都有如此上位的理论架构,我们一线的老师还怎么研究,怎么才能跳出他们的框子,现在看来是我愚昧了。其实我们只要找准一个基点,注入我们的实践与反思,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精彩的风景。给我启发的是今年我把前三年级对于“估算”教学的实践思考形成了一篇论文。写成是在看到纲要之前,所以拿到了纲要我第一步就是翻看其中写估算的章节。做为纲要吴老师没有用过多篇幅来写估算,只是进行了知识层面的架构,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写得更上位。前两天针对这篇文章吴老师对具体内容也给予了肯定,又帮助我从理性架构与逻辑层面进行完善。这让我受到了很大鼓励,也确定了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与而作为数学老师基本的素养,思维的逻辑性更是我下阶段要努力改进的方面。所以这本纲要我会一读再读,读内容,读思想,学会更上位的思考。
新基础把课堂看作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它充满灵性和动态生成。这本纲要也应该是一个课堂,它让我们与专家共享了研究资源,在研究中我们共同去完善、共同发展。读纲要就是我们与专家生命对话、智慧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是容器,要学会思考,学会实践与创造,开辟出一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