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士的爱情方程式》有感
袁平平
休息在家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去网上逛逛,找找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看看重大新闻,下载一些电影等。。。。。。网络就象一座蕴含丰富宝藏的山脉一样永远有着让人惊喜的发现。《博士的爱情方程式》就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被我发现的。我看电影大都是经人推荐,题材较广,但决定看这部片子却是由于电影简介中的一句话“老博士用数学来感受诠释生活,数学式地领悟生活,爱护着周围的人。”作为数学教师我有一点爱屋及乌的习性,当时我就一下子被听引住了。之后一口气看完,主要内容是讲述了博士原是一位天才数学家,但由于17年前的一场车祸,博士大脑受创,对新的事物只能维持80分钟的记忆。故事描写了这位只有80分钟记忆的老博士与保姆及保姆10岁儿子之间的非日常的日常生活。老博士在自己的衣服上别着各种备忘纸条。老博士用数学来感受诠释生活,数学式地领悟生活,爱护着周围的人。
这部电影其实是由同名改编来的,于是我又在最短的时间在网上找到了书并在两天内一看完了它。看时,吸引我的不是里面的爱情算式,而是数学博士在我们面前所展开的一幅幅美妙的数学图像,令我如痴如醉的是,博士竟能将大家意识中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点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讲述得如此自然、亲切、动听。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与数字有关的事物,在博士的讲说下,竟有如此深刻的涵义,比如家中的电话号码、出生时的体重、人的生日和印在手表后面的数字序号……作为一名教学教师可以说我每天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但这样的一次经历却让我对数学对教学对生活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数学的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分数?知识?能力?”故事中保姆与儿子“阿根”是个单亲家庭,博士虽然记忆不够好但却有着一颗喜爱孩子的善良之心。当他知道保姆为了照顾自己而让9岁的儿子每天在家等她回家,就坚决地要阿根放学后去他家中做作业与之一起用晚餐。自然他也就成为阿根与保姆的数学 家庭 老师。在辅导过程对我平时的教学触动很大:无论何时何地,博士要的都不仅仅是正确答案。比起闷声不响不做任何回答,他更喜欢阿根他们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犯错,哪怕错得离谱。一旦错误解答导致新问题产生,新问题的难度又胜过原先的问题,他就越发高兴了。他对于正确的错误有着独特的见解,越是绞尽脑汁都解答不出的时候,他越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下面是博士前一天让阿根回家做1加到10是多少的题目后第二天的对话:
阿根:“我没算错吧?我笔算了很多回,又检查了很多遍,相信不会错的。”?
博士:“正确。太棒了!你能不能向我解释一下,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求得正确答案的呢?”
阿根:“这还不简单吗,按顺序一个个加起来呗!”?
博士:“这是老实的方法,也是坚实的方法,不会被任何人背地里指责。”?
平方根点点头。?
博士:“但是,你再想想,假如有一个更坏的老师,说要你从1加到100,你怎么办?”?
阿根:“……那还是一个个加啰。”?
博士:“是吗,你真是个老实孩子,还很顽强,有毅力。所以就算要你从1加到100,你也肯定能够求出正确答案。不过 那 老师简直就像一个恶魔,他为了刁难你,可能要你从1加到1000、再加到10000呢?然后他就看着我们老实的平方根一边发出痛苦的呻吟,一边苦苦地算一道很长很长的加法题,自己却在旁边放声大笑。你能忍受他这副样子吗?”?
平方根摇摇头。?
博士:“当然受不了。怎么能让恶魔老师得逞呢?就应该让那家伙知道一下厉害。”“……那我要怎么办呢?” “去寻找一个无论数字变得多大都不要紧的、更加简单的计算方法。通到55还有另外一条路噢,你不想走走看吗?”?
阿根:“嗯……可是说实话,我没信心啦。说什么把从1到10的数字相加,还有其他办法……”?
博士:“哎呀哎呀,怎么啦?我不知道你这么胆小噢,还没接受挑战就已经准备投降了吗?”?
一边看我也一边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也遇上这样的情节我会如何作答?很可能我会急不可待地把“高斯定理”介绍给学生,因为他不知道,我必须要尽快地让他掌握优秀的方法。但博士没有这么做,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方法产生的必需性,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错误的评价,不是以教师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以公众的公认的标准为标准,自小小孩子就有了对制度的敬畏。“还很顽强,有毅力”对孩子评价的标准多元,事实上,任何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只有相对的错误。教育是一种认识过程,当然要服从认识论的指导,认识论强调自主活动、自我探索、亲身体验、彼此合作,怎么认识深刻怎么说,可以不管效率,不计成本。但是教育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即要讲究认识效率,因此,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矛盾,就是如何做到既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直接数学经验,又要保持科学合理的进度,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数学内容有深刻认识,善于揭示数学实质。
数学到底是什么?“不被物质、自然现象和感情所左右的、永远的真理,是肉眼看不见的。数学能够揭示并描绘它们的形象,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挠它。” “数学规律优美而且精确,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无用的,即使找出了所有质数也不能改善生活,没人会因此变的富有.当然,不管有多背离世界。很多数学发现都有实际应用.质数甚至一座密码的形式卷入了战争,这是丑恶的一面但那不是数学的目的,数学的唯一目的是探知真理!”我们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意义”往往对数学附加了太多事俗,却抛弃了太多数学的本真,也就抛弃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真实,体验数学的美的权力。正是有这样的博士才让阿根最后也爱上的数学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也让他的学生由于同样的理由爱上了数学。数学就象宇宙一样的庞大、深邃,在他的面前我又如此的极度的渺小。同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都小学生也要学那么多的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应该培养你对数学的感觉,培养你对他的感情。现在开始我觉得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磁场让我的学生通过我也能喜欢数学。更通过数学了解更多的真理。这就我是做为一个数学老师今后的努力目标。
如何用数学去领悟人生与生活?阿根:"这些素数,就像天空中无穷尽的星星,不受任何已知法则的支配,我在这里,完全自立.换句话说,就像你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高贵不屈,这些数字保持孤高,博士在世界上最珍视的就是这些素数" 博士:"直线的定义是没有尽头的,应该是没有界限的,但是一张纸是有边界的,因为能力有限,我们只能把线段称为直线.真正的直线在哪?只有...(指着胸口)在这里.永恒的事实是看不见的,是不会因为事件,自然现象或是情绪而动摇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支撑着看得见得世界.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心中才能找到!" 电影最 后用 博士用一个欧拉公式“e∏·i+1= 0” 来诠释他与阿根、保姆之间的友谊:两个数字,一个循环至尽头的尽头,一个决不显露真面目、虚无飘渺,它们描画出简洁的轨迹,落于地上一点。虽然圆自始至终不曾露面,但π却不期然地从空中飘落到e的身边,来和生性腼腆的i握手。它们相互靠近,屏声静气地静静待着,直到一名人类进行了一道加法运算,令世界刹那间毫无征兆地风云变幻。一切重归0的怀抱。虽然至今我对这个 公式及 博士想说明的真正意义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但却一点也不妨碍我体会到,片子中用人性的方式解释数学概念,让数学充满生命活力。
本人水平的有限,很多体会都是肤浅地、片面地、点状地,能把仅有的一些感想成文还得益高人的指点:在看完后由于个人的喜爱,我急切地想找一个能够沟通的平台,所以把它就近推荐给了潘校长。我们之间也就有了如上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现把它记录下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数学教师也加入到讨论中来。我相信:快乐要分享,快乐会更多。思维要共享,思维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