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常青藤”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
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是导语中的这样一段话:“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孩子。”本书的作者薛涌从中美教育的对比中,以自己教育女儿的切身经验出发,和我们娓娓而谈真实的教育问题,让人感触颇深。与其他专家学者相比, 薛 先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他不仅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还是美国的常青藤学校耶鲁大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尽得中美两大国精英教育的真传。他的观点有很大的现实参考价值。
所谓“常青藤”指的是美国哈佛、耶鲁等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它们已经有100~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国都习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当然, 薛涌 先生的育女模式,我们未必全盘照搬,毕竟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一岁就上常青藤》是家庭教育的范本、但决不是万能的教育《圣经》。我想,读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要使孩子具有“常青藤素质”,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家里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进而在越来越要求创造力的未来世界中更有竞争力。
我很欣赏作者书中这样的一段话:“我从来不认为上常青藤应该是人生的目标。人生应该有高得多的目标。上不上常青藤,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我的孩子以后真上了常青藤,我就会对她说:“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没有人在乎你十八、九或二十几岁时在哪里读书。人们看的,是你究竟为这个世界作了什么。如果那时你所能谈的仅仅是年轻时候在一个名校读书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一事无成。”
读完《一岁就上常青藤》解除了我的许多疑问,换言之,“一岁就上常青藤”,而这“常青藤”首先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父母。在进入“常青藤名校”之前,必须先有“常青藤家教”。父母必须用心荫护和教育孩子。但要跟孩子“亦师亦友”可不容易,一定要非常用心。而这本书是一部很用心的作品,有理论、有实践,更重要的是有心灵的投入和亲身的体验。
作者把教育的目标分为三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
所谓灵魂,就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年加州大火烧掉许多民宅,许多上百万美元的房子和其中的所有家当一夜之间都化为灰烬。电视记者采访一个受害者:“你怎么承受这样的打击?”她回答:“开始的时候根本无法承受。一生的心血全没了,还怎么承受?但是,当我开始帮助别的受害者时,情况就变了。你越是帮助别人,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内心的痛楚就越少。”道理也很简单:她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自然痛不欲生。但是,通过帮助别人,她感受到自己还有内在的财富可给予,觉得活着有意义,也由此获得了生活的信心。这是一个只想自己的人所无法体会的幸福。如果孩子从小的教育中没有这些利他主义的价值,孩子日后获得成功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都会减少。
在灵魂之下的另一个教育目标就是品格。灵魂是内在精神;品格则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这包括诚信无欺、勤俭、负责、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地计划未来、审慎地冒险等等。
最后一项教育目标就是能力。能力和智商的关系最密切,也最难培养。智商基本是先天的,后天干预很难改变,至少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高智商。但是,即使一个人的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依然将使这个人的能力有巨大的差异,而对话式、互动式的常青藤原则,则会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常青藤原则”要大大优于我们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育。
这本书很少谈课堂教育,谈如何在学校里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名列前茅,而是希望全面的培养孩子,把孩子培养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曾经的传统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人的弱点和短处,强调克服和补救人的弱点和短处;而作为现代教育则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人性的闪光点就会越来也多地被挖掘出来。读了《一岁就上常青藤》我想,作为教师,不能仅仅用一只眼盯住“知识”,而要更多的用另一只眼睛关注“人性的底子”,莫让我们身边的学生失却了成为优秀人才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