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再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发布时间:2010-10-2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叶澜 教授在学校管理方面提出了四大机制: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机制、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机制、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机制。其中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机制是学校管理的动力机制,重在创新。它的科学化运行能有效促进前三大机制的运转,同时前三大机制的运行又反过来作用与这一机制。  

对于第四个动力机制“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机制”,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学校应该形成哪些系列常规呢?常规是“常”的,如何创新呢?  

(一)反思:原有常规体系  

    曾经从教师角度来看,有课堂教学常规、教育科研常规、学科竞赛常规、兴趣小组活动常规、家校沟通常规、多媒体教室使用常规……从学生角度来看,有课堂学习常规、作业常规、兴趣小组活动常规、值日常规……  

1.名词概念不明确  

在使用“常规”与“制度”这两个词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想当然,凭感觉。知道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对其内涵并不十分清晰。  

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常规,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是通常的规则,一般的规则,日常奉行的规则;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体系。英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常规,convention,意为条约、协议、习俗、习惯;制度,rules,意为规则、法规、规定、章程。第一层区别在于强制与否,显然常规是“经常实行”而定的,是双方“协议”而成,具有可协商性和可改变性,而制度是“要求”必须遵守的规则或规定,具有强烈的约束性和不可违背性;第二层区别在于常规要靠制度来保证,正因为常规是日常奉行的规则,约束力较弱,需要通过人的自觉意识来遵守,所以前期需要制度来保证,通过外在的约束力使之得以运行;第三层区别在于常规的目标是变成习惯,制度等同于习惯的强化措施。从以上意义来理解,“课堂教学常规”需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来实施,“多媒体教室使用常规”改成“多媒体教室使用制度”更合理……  

2.常规数类不科学  

曾经,学校的常规数量繁杂、层次不清、管理范围不确定,常规文本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规定35周岁以下的教师要备详案,35周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备简案,但并未对详案和简案作出明确的说明;再如学生的课堂学习常规中已经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要求有所涉及,但在作业常规中又有叙述,两者重复交叉……这是学校常规制定未做到重心下移,没有征询一线教师的想法和实际需求,独断独行的结果。另外初期学校常规相对稳定,又经常根据形势要求,未做深入分析和前期研究,而是因事制定、不断做加法的结果。这种学校常规的整体状态会使人盲目不知所措,或使人因大量常规的随意制定或叠加而不在乎、不遵守,使得常规名存实亡。  

3.管理监督不到位  

曾经看到一则漫画,植树节,到处可见拿着铁锹水桶的人兴致高昂地种树浇水,可过了植树节,人都不见了,而种下去的树木因为无人管理而未成活或枯死。我们的常规管理也有如此状态,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常规,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教师这样那样,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可是常常雷声大雨点小,常规刚落实的阶段还有配套的制度保证,有人检查监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形同虚设,常规无人监督,人们开始对常规不在乎,不实行,有时甚至有累赘感。  

须知,虽然说常规是经常实行的规矩,可是不管是自上而下的常规,还是自下而上的常规,在前期通往习惯之路上都必须有外在力量的干预和监督,有制度的保证和管理,这样才能逐渐使常规真正落实到位。  

(二)重建:现有常规体系  

以往的常规体系除了以上三大问题之外,虽说学校活动主要由人构成,但把教师和学生分开来考虑,造成了两类关联性非常强的群体之间的脱节。其实学校的大部分活动,主要都是围绕学生展开,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常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重构新常规体系之时,首先我们可以把教师学生两类群体整合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从共同的活动领域出发,构建了新的常规体系。  

教育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常规;作业常规;教科研常规;兴趣小组活动常规;运动会参与常规;家校沟通常规……  

生活领域:网络交流常规;社会活动参与常规;拓展阅读常规  

其次,还有一些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性常规:  

教师:小课题研究常规;外出学习交流常规;情趣团队活动常规;家长理事会活动常规;工会活动常规……  

学生:红领巾电视台活动常规;局小跳蚤市场活动常规;综合实践活动常规……  

每项常规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加大监督力度,用制度保证落实,逐步帮助个体转化为内在的制动力量,追求常规的价值:使常规变成一种自然的具有惯性的动力。  

1. 构建常规新体系,寻找整合与创新途径。  

1)整合原有常规,重构常规内涵。  

  老师说过,新的常规不一定以废“旧”的方式来存在,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使原来主要的东西变成基础性的、全覆盖的东西变成局部性的,这样的发展才不是把过去简单地丢弃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分析、清理原有常规的基础上,整合了原来的常规:一个角度是不再把教师和学生分割考虑,不管是教师常规还是学生常规,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作业常规,只有教师合理地布置了个性化的分层作业,学生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只有教师控制了作业量,学生才能保证作业时间。另一个角度是寻找了旧常规之间共通的、重复叠加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如旧常规体系中有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学科竞赛常规,其实后者也属于前者的范畴,可以进行整合。  

对常规的内涵我们也进行了重新界定,使之清晰可行。如课堂教学常规中对于备课的要求,35周岁以下的教师要备详案,35周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备简案,我们还把简案和详案的范本提供给每位教师,使之清晰两者之间的不同。  

2)适应发展需要,新增常规保证。  

    我们对常规的改革一方面是整合了原有的常规,重新确定了常规的内涵,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尝试新增一些常规保证,充实我们的常规体系。如如今是网络盛行的时代,上至主席,下至学生,都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如何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风貌呢?我们可以新增“网络交流常规”;再如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但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发展自我兴趣的权利,为此我们成立了情趣团队,并制定了“情趣团队活动常规”……  

2. 更新学校时空观,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学校的时空处理侧重分割,且倾向于稳定和有规律的变换。如在一天中进校时间、上课时间、放学时间等基本都是常数;除了体育课外,其他课程基本都处于同一空间。其实,时空本身是绵延的,时间的片段造成缺乏学习内容内在关联的思考和理解;空间的不变使儿童缺乏共通问题的协力和共同应对。为此,我们在常规体系方面做了尝试:  

时间方面,我们从08年起形成了年历、学期行事历,加上以往的周工作安排表,保证了管理思考上时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做到了长程规划;在基本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的保障下,我们允许根据课程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如为了保证活动的连贯性,我们尝试综合实践活动两节连上……我们意识到学校的时间意识的延伸要从师生的现在,联系到他的过去和未来。  

空间方面,我们有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各科专用教室,保证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多样性;我们不仅对教师和学生的校内生活进行规划,还关注师生的校外生活,保证师生的全方位生命质量;我们不仅架构行政意义上的常规体系,还关注非行政意义上的常规体系;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如走访孤儿院,争做省运会微笑天使……我们意识到学校的空间意识要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