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摘抄自——《科学课》
发布时间:2010-09-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突发情况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把握课堂偶发情况,无疑是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我们要根据变化情形不断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的综合把握课堂各种各样的信息,因势利导,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 陶 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时,预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们“捉”空气,并运用感官初步认识空气。问题提出后,学生迫不及待的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还有的还在商量办法。当大家兴高采烈的“捉空气”时,有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开始捣乱了,他拿出了课间喝汽水的吸管,对着桌上的水槽里的水开始吹泡泡。那组的小组长告状“ 陶 老师,XX吹泡泡!”同学们手里的实验都停了下来,整个课堂一下子变得非常安静。孩子们等待着,有些孩子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看着他,看老师怎么对付这个小捣蛋鬼。

他满不在乎的看着我,嘴里叼着吸管。我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走到他旁边,弯下腰,轻声问道:“你在干什么呀?叼着吸管的样子真像我们家楼下的万大爷呢!”同学们都笑了,他看我没有训斥他,有些意外,把吸管从嘴里拿下来,低下了头,小声辩解着:“我也在找空气。”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捉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

学生们开始起哄,嘲笑他。

我看到她手里的吸管,知道他是真么做的了,这是一个机遇,我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让这个顽皮的捣蛋鬼爱上科学、重塑自信心的好机会。于是我挥手让学生们安静下来,并把他请到了讲台前。

“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么找到空气的?看看老师能不能帮助你把你找到的空气捉住呢?”

同我这么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台上水槽里的水中,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的冒出了好些泡泡。

“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我微笑着看着他:“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孩子都不同,你能接注水让偶我们看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他站在讲台上,洋洋得意,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我又故意质疑:“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我把目光投向了学生们。

学生们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被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

以上是 陶赟 老师的文章《面对“始料未及”的问题》中的片段, 从陶 老师有效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没有在一听到学生的告状时就批评一个平时调皮的学生,而是静下心来了解情况,并引导大家一起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空气的性质。把这篇文章也推荐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感受下陶老师的教学艺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