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说实话对这样一份国家教育纲要,我是有些敬畏的。但想起叶老师给我们的16个字,第一个词就是“放眼”,读这份纲要,也是要引导我们去“放眼”吧。至少要放眼整个国家,放眼整个大教育背景,放眼未来10年中国的教育方向。再听了姜校长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心中渐渐明朗开了,也发现其实这份《规划》与我们每一个普通老师也是休戚相关的。
《规划》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句话:“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也许大家还记得网上曾经流传一组令人心酸的照片,一些孩子为了上学,过悬崖、吊绳索、走独木桥,千里迢迢到很远的学校去上学,午饭只能是自家带的干粮,这种现象在偏远的山区不是个别。而身处城市的家长们,不少人都有一段无奈的为孩子择校的经历。名校,这是一个让家长们又爱又恨的字眼,它的存在让家长们挖空了心思、削尖了脑袋,心力交瘁。将这两者放到一起,是因为二者鲜明地指出了一个矛盾——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不是企业,并不适用于“大鱼吃小鱼”的法则,“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它不仅剥夺了一部分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规划》就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清晰描绘了“路线图”。
其实,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有些是教育问题,有些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些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反映。比如:城市择校问题要与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应起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与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对应起来;解决好民工子弟教育问题要与合理调整、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对应起来。而且,均衡永远是相对的,我们能做的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而是让好学校更好,薄弱校变强。一方面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优质学校,充分发挥其辐射力;另一方面就是大力扶持薄弱学校,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薄弱学校的自主发展,促其转化为优质学校,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的相对均衡。
但是,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相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才最有序,也最有效。例如我们的局小——百年的老校,常州的名校,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变革是不能抗拒的。如果政策、制度、硬件、软件不再向我们倾斜,我们是继续蓬勃发展,还是从此平庸?如果要发展依靠的是什么呢?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吧!这让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叶老师说的那4句话,16个字:“放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这或许才是学校发展、教育发展永葆活力的根本吧!
这是2010年首个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也是今后10年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庄重承诺。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了解,我看到了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努力与付出,也更加明确了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追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