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上下来,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师生交流比较好,孩子们朗读起来很带劲。学生资源非常丰富,孩子们特别愿意说,在图片的刺激下,能很快地进入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
1.提问方式可以更加凝练、贴近学生。比如“傍晚天空的流云有哪些特点?”一问,孩子们就被难倒了。是否可以换成“读了这么美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孩子们可能更加乐于去说,如果孩子所说的达不到自己的点子,可以接着追问,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其归纳出流云变化快、层次丰富、颜色越来越深的特点。再如“为什么把小河比作蓝绸子?“一问,孩子们也只能答出蓝这一个相似点,另外一个柔软的特点,我就直接告诉了他们。其实如果更加多地预设,也许就能顺理成章地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个比喻的精到之处,如:”同样是蓝,蓝木条和蓝绸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再比如,原野热闹非凡,用声音来体现,同时又不仅是声音,还用了颜色——红色。但是追问还不够到位,如果可以追问”红色为什么能让你觉得热闹?你在哪里见过大片大片的红色?“这样孩子就会用生活经历来补充课本知识,不但有助于记忆,更有利于孩子日后的使用。
2.词仍然不能丢。虽然三年级已经到了向篇章过渡的阶段,但是对于刚刚升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词汇的积累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课堂中,比如“一碧如洗”“五彩斑斓”“清澈见底”“哗啦啦”“乐呵呵”“沉甸甸”这样的词汇应该在第二课时的板书或ppt上再一次刺激孩子的神经,利用好课堂板书帮助孩子积累好词。
3.小组合作还应该更加规范深入。在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孩子们探讨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但是孩子们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一定的次序发表各自见解,也没有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还需要引导引领。
4.大问题抛出去,如果孩子水平还没有到达自主解决问题的程度,除了借助小组合作以外,还应该老师帮助学生搭建平台。如课后习题5,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可以先帮孩子们规范好答题模式。答:作者是这样写的,先总起句“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围绕这句话分别用了——的手法写了——和——,突出原野——的热闹,又用了——的手法写了原野的——,用原野的——来突出原野的热闹。这样,孩子就能从句子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散点知识来填空,得到答案。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放手,架构得越来越少,直到孩子们能自己回答出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