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了姐姐因缠足而遭受的痛苦,从此铭记于心,并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的事情。学习这篇课文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1.课文所述的缠足陋习年代久远,离孩子们的生活较为遥远,现在的孩子们不了解那个年代所要承受的痛苦和思想的禁锢,对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对缠足势必都不了解。2.这篇课文让学生感悟的是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对于憎恨的情绪学生通过品读文中词句能感悟到,但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就不太容易理解了。要解决以上难点,必须让学生对文中人物以及时代背景有个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孙中山先生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人物背景,再通过孙中山和姐姐之间的亲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突出了孙中山的姐姐的前后变化,将姐姐缠足之前的能干活泼与缠足之后的痛苦忧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缠足对姐姐的影响之深、危害之大,引导学生通过姐姐的前后变化感受这件事对孙中山的深深地刺痛。
关于缠足,文中介绍得很少,只是讲了妈妈给姐姐缠足,姐姐的痛苦,妈妈的无奈,孙中山的生气。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的感悟会不深刻。于是,我在课前搜集了有关缠足的资料,在课上和学生进行了讲解,并且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缠足的图片,有的孩子看了倒吸一口凉气并捂住了眼睛,有的孩子皱着眉头,眼眶都红了。缠足的图片看上去很可怕、很残忍,甚至有些恶心,对孩子的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陋习的了解。加上我的讲解,学生能感受到缠足的丑陋与残忍。但我对“陋习”这个概念并没有向学生讲解到位,缠足陋习为什么而存在了上千年?为什么缠足这么痛苦迟迟没有被推翻?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还应该事先与孩子们交代清楚,才能使缠足陋习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才能突出孙中山废除缠足陋习的必要性和不易性,进而突出孙中山的伟大。还需要强调的就是孙中山废除缠足并不是为他姐姐一个人,而是为了所有的中国妇女。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去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于是,教学时,我还是从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词句。通过课后练习中两组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但在比较句子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到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没能给到学生一个比较句子用词特点的抓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带着方法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