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湾》是二年级下册第3篇课文,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从村前到村后具体地描述了月亮湾景色的美丽,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上课之前,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制作了精美的ppt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在课堂上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时候,孩子们不太积极,课堂氛围并不活跃。课后反思问题所在,我有了一些感悟,之后又有幸听到了许校长上的一节随堂课《月亮湾》,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一)词语教学 归类生动
词语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在备课时,把词语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绕着 缓缓 倒映”之类带有生字的词语,让孩子正音;第二类是“美丽的村子 清清的河水”这样带有形容词的词组,希望孩子在读准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和美感。对于这一课的生字,我仅仅停留在朗读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发掘字的意思,孩子学到的知识自然有限。
而许校长在一开始出示词语时,就用了孩子喜欢的方式,点击月亮,词语就跳出来了。第一组:一条小河 一座石桥 一群鱼儿;第二组:一片朝霞 一片农田 一片茶树;第三组:美丽的村子 灿烂的朝霞 绿油油的农田;第四组:绕着村子 缓缓地流着。在教学“一片朝霞”时,许校长问:“为什么读zhāo不读cháo呢?” 在辨析中,孩子自然理解了多音字“朝”的用法。有孩子把“一片茶树”误读成了“一片茶叶”,许校长追问:“都是片,用法有区别吗?”,孩子回答“一个指小的东西,一个指大的成片的东西”,通过一环环的追问,孩子在读第二行词语时自然体会到了“多”的感觉,抓住这样的课堂资源,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自然会有提升。
许校长在词语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营造,在深思熟虑之后对词语进行细致的分类,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词语,这样扎实生动的词语教学扫清了学生的障碍,为之后的阅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 自然灵动
在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许校长请孩子把找到的景物划出来,并挑一处觉得最美的读一读,说一说。课堂的气氛轻松自然,孩子都愿意举手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桃花和朝霞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过了桥,就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这句话很短,你为什么喜欢?”,“你能加上这样的词语,来吸引大家去看一看吗?”,“所有的景物都是安静的,只有这一处是活动的,谁来读?”……热闹的讨论过后,许校长把几个词语用红色和绿色标注出来,孩子很快反应过来,这些词语和地点方位有关,原来介绍一个地方的时候要按照顺序。
对比自己的教学,流程相似,结果却截然不同,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教学时每一板块的目的不够明确,我希望孩子在介绍美景的时候就能关注到地点的转换,一下子拔高了要求,限制了孩子的思路,导致交流时孩子机械地在引导下按顺序朗读,教室气氛比较沉闷。其次,相似的交流环节“先读找到的句子,再讲讲喜欢的原因,试着把句子读得更好”比较枯燥,要能深入研读教材,发掘文本的不同之处,有所侧重,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巧用评价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孩子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