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上完后,发现本该很有意思的一篇课文,学生却没有那么趣味盎然,而且没有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当时在备课本上留下了如下的一段反思:
自己的这一想法是否合适呢?我在教学练习七中的对联时尝试了这种教学策略。我首先让孩子们读读书上的对联,边读边思考读这些对联中有哪些对仗的地方吗?孩子们带着探索的眼光读对联,找到了对联里的对仗。再次读的时候,比比谁读得最抑扬顿挫,在比赛的刺激下,孩子们读得特别带劲。在对这些春联有了很大的兴趣基础上,我问孩子们,现在要把这些对联贴起来,你会把它贴到哪里呢?和第一节课上的时候愁眉苦脸不同的是,孩子们眼睛里闪起了光芒,有的要贴到政府门口,有的贴到自己的书房门上······根据贴在不同的地方的理由,孩子们也就理解了对联的意思。
虽然,文章是先写了意思再写语言特点,但是从孩子的理解能力出发,朗读入手更容易接受。教学顺序不能仅仅被文章顺序所束缚,这是这次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