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1.呈现图片,明确图意。(PPT)
介绍:刚才分的都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现在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桃子图片)老师先给这4个桃子画了一个圈,就表示把这桃看做一个整体。(课件继续出示)接着我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了颜色,这是1份,那是另1份。
ppt出示:吴老师还分了很多的物体,你都能看懂吗?看懂了就朝老师点点头。
质疑:这么多的材料中,你觉得谁与众不同?(等待)老师给每位同学也准备了这样一份材料,请你找出那个与众不同的,把它举起来给老师看!(学生基本都能找出)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自言自语,树叶图、树叶图…,你们怎么都选了树叶图呢?它哪里与众不同了啊?(没有平均分)那剩下的呢?(都是平均分)
2.分类分析。(黑板上贴)
提问:剩下的这些平均分的材料,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来分分类吗?
2分钟后(学生上黑板贴:呈现学生分类资源)
案例分析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了3次分类,第一次分类得出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建立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上的新数;第二次分类得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再次感知分数也是建立在平均分上的新数;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根据份数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清晰的建立起了几分之一的概念。
二、案例描述
(1)平均分成2份的。
提问:吴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是这样分的。我们先来看第一行,这些材料各
不相同,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类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明确: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板书: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
就是这个整体的一半。这整体中的一半可以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找到这幅桃子图,把你想到的数在旁边写写看!
(捕捉资源,请学生在白纸板上写1/2和2/4,然后呈现在黑板上)
聚焦:一幅图,怎么写出两个不同的分数呢?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同桌敢
紧讨论一下!
交流明确:2/4表示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2份,而这里是把
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用1/2来表示是正确的。
提问:这一份是用1/2表示,那另一份呢?
质疑:这里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
明确: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追问:那另外三幅图,也是平均分成3份的,涂色部分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
表示呢?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写一写,再和同桌说说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交流:选这个的说说你想到了哪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选这个的呢?还有
一个呢?
交流:选这个的说说你想到了哪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选这个的呢?还有一个呢?
横向比较:奇怪了,第一幅图里的每一份是2个,第二幅图里的每一份是3个,第三幅图里的每一份是4个,这里的每一份个数各不相同,为什么都能用1/2来表示呢?
明确: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都能用1/2来表示。
(2)平均分成3份的。
提问:那第二类的材料也各不相同,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想一想,把你想到的那个数写在图的旁边。
交流:先说共同点,(板书:平均分成3份),然后汇报答案。
质疑:这里的每一份个数相同吗?(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3来表示呢?
明确:第二类,尽管每部分的个数各不相同,但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都用1/3来表示。
纵向比较:刚刚都是横着看,现在我们竖着来观察一下,仔细看,每一份都是2个,怎么写出来的分数会不同呢?
明确: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就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案例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两次教结构和用结构,从整体而言,<?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是教结构,
和 是用结构,而在教学 时,第一个图是教结构,而后面的几个图又是用结构。整个环节板块都十分清晰,让学生逐步在分的过程中感受分数的意义。
三、案例描述
第三层次:深化认识分数。
1. 创造1/4。
过渡:我们除了认识过1/2 、1/3,还认识过很多的分数,比如说1/4,之前,我们认识过一个物体的1/4,如果要在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创造1/4,你会吗?比比谁画的又快又好!
学生创造,收集资源。(没有分的、没有圆圈的、没有涂色的)和(画得规范的、多的)
交流:
第一层次:处理有问题的
没有分的:能表示1/4吗?建议一下,怎么修改?
没有涂色的:涂1份,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只能涂这1份吗?(明确每份都能涂)
没有圆圈的:为了体现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我们通常要给这些物体画上一个圈。
第二层次:呈现画的好的
提问:你觉得他们画的能表示1/4吗?
质疑:大家画的图形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
明确: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