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 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即审美。我认为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一、发现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二年级美术课中《虫虫虫》、《花儿朵朵》、《树上树下》等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但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是熟视无睹,根本感受不到这些东西是美的,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平凡的东西中蕴藏的美。采用多种有趣形式让孩子们发现这些东西的美,通过发现这些平常东西的美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花儿朵朵》这一刻我就以“花”为题材布置欣赏、绘画、制作等内容,构成一个综合性的创作课,来扩大同学的审美范围和知识范围,在变换的创作乐趣中提升同学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感悟自然、生活、艺术之美。
导入部分我采用拼图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在拼好手中的图片的时候报出手中花儿的名字,并贴出各种花儿的图片。这部分学生完成的较好。新授部分再次欣赏手中的花儿,说说它的结构,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观察的也很仔细。在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花时,没有深入挖掘课堂再生资源,当问到学生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的时候,就没有再深入的探讨下去,比如喜欢菊花,为什么喜欢,因为它的形状吸引我,形状哪里吸引人?我想在下次我会更深层次的去启发学生。示范的部分,我在画的同时,学生也能够积极的关注。但在学生创作的部分,有些同学还是会一味的模仿老师画的内容,也有同学可以很好的画出自己喜欢的花朵,并且注意了构图,注意了色彩。板书这一块设计的比较理想,从“花儿朵朵”到最后的学生展示“幸福花园”效果非常好,让人眼前一亮,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最后可以安排学生把手中的花装饰在教室里,这样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美术对生活的美化作用。这节课在课前花了很多精力去准备,以后我会再把这节课多磨一磨,希望可以上的更出彩。
二、想象美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我觉得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无论他们画出怎样奇形怪状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
二年级美术课中的《树上树下2》就是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好素材。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我就利用孩子们的天性,即兴根据画面为孩子们编了几个小故事,没想到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这一课的练习就是让孩子们想象编画一个“树上树下”的故事,我还发现孩子们不仅喜欢听故事而且也很喜欢展开联想编故事,很多孩子刚画了一半就忍不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还热切的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自己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为了不影响课堂的秩序,我让他们坚持把作品画完以后再进行展示,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只挑选了画的比较好的孩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讲述自己编绘的故事画,孩子们编的故事同样很精彩。看着孩子们快乐的表情,我相信,尽管美术课不是重点科目,但是孩子们的心智同样可以在这里获得成长。
三、创造美
激情引趣,培养创美意识有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有兴趣,乐意去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的剪、拼、撕、贴、刻、折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二年级美术《神奇的瓦楞纸》、《动物朋友(二)》、《虫虫虫(二)》、《各式各样的椅子(二)》等内容就是很好的引导学生创造美的素材。如《神奇的瓦楞纸》让学生用最常用的材料进行剪、拼、撕、贴等方式创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虫虫虫》、《动物朋友》也是如此。
下面我主要讲一下《神奇的瓦楞纸》这一课我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观察用瓦楞纸创作的作品,通过亲自看一看、摸一摸,从而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为分组观察做铺垫。
2. 分组观察瓦楞纸的形状、颜色、纹理、质地,强化学生对瓦楞纸的认识。
3. 通过课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瓦楞纸神奇的原因--漂亮的颜色、特殊的纹理,多样的形状。
4. 了解用瓦楞纸创作的各种作品,把手中的瓦楞纸变个样。首先,小组分析并尝试做出简单的造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尝试掌握剪、拼、贴等制作技法;其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碎布、毛线、纱布、瓶子等物品,可以作为装饰的工具,使学生认识到装饰方法,同时能创造性地使用工具。
5. 以造型奇特、颜色漂亮、纹样美观、制作快捷为具体要求,进行分组创作。
6. 通过展示会的形式,针对制作要求开展自评与互评,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反思:本课属于工艺制作课,制作方法及技能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先提出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分析与尝试过程中掌握了瓦楞纸剪、拼、贴等技法,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与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工具材料。学生在启发下,尝试着用铅笔棱压出横条纹、用铅笔尖扎出点状花纹、用瓶子盖按压出好看的形等,甚至碎布、毛线、纱布等都被他们用于装饰,这些平常物品,此时,变成了多用途的装饰品,而且使用方法不同,就可以变化出不同的造型。这些并不是我传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因此教学过程可以是开放的,制作手法也可以是富有创造性的,让学生自己发现创造的乐趣。
这节课的设计让我感受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独特的造型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合作实践,从而创作出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