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有序思考和有效操作
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通过图形周长计算问题的理解,以及周长计算方式的讨论培养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已经了解的知识,在单元学习之初也已经讨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周长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首先让学生理清周长的本质概念,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只要长度不变,图形的形状变化并不影响周长,这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同时帮助学生在不同图形中,找到现象的本质——周长相等。然后通过小棒摆一摆,从4根到6根再到8根,先是对于可能存在的情况选择小棒根数,学生要理解题意并分类,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寻和感受,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长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其次,拼一拼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以拼成的情况,自己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寻找周长最短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样多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形状不同,周长也不相等,为后续的学习和理解大小基础。接下来,是对移边法的发现和理解,让学生通过量去猜想并验证,找到计算周长的巧办法。
在整个活动中,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局限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适时指导学生的操作,引导学会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与知识的结合点,既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也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层次。
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挑战,而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理解能力息息相关。通过对于多种情况存在的时候,帮助学生想到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然后再有序地进行思考,从理解题意到尝试分类和列举,一步步在思考过程中去优化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