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有人说过,“认真用心地好好生活,哪怕是为了那些花儿,你看,她们为你开得如此美丽。”直到走上讲台,在局小度过这么些个日日夜夜后,我想,我才从这句话中揣摩出了真正属于我的意义,甚至还添了几分隐隐的自喜,因为我是如此有幸,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距离花儿是如此之近,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仅能看见,还能真正听到花开的声音。
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永恒的主题,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词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品“味”的好办法。了解这些,我对朗读也一向十分关注,开始写观察反思,虽是任务,也是契机。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尊重记录、尊重自己,并希望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进行和保存下去。对于我来说,这实际上是一次真正的锻炼,同时也让我对一段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了一个概括性准备和分析。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不管是语文读书还是英语早读,凡是引起我注意的,甚至引起我一些模糊猜想的每一个事实,我都想把它记入这里。积累事实,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并从中挖掘更深的内容,感觉就像打下了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觉得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我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质,会突然在我面前打开一样。心中怀着那小小的祈愿,便愿意更有耐心更有耐力地俯下身子,侧耳倾听像花儿一样的孩子们在朗读这片宽广的沃土里发芽成长,开花绽放的声音。
不同种类的芽、不同种类的花
叶有千般,花有百态,那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的情况,学习的疑难,也都各有各的不同,想来也是这样,纵是一种花,单瓣、双瓣、花色、高度也都别有机杼,更不用说这些刚满十岁情感丰富、内心细腻的孩子们了,单就朗读而言,表现出来的状况也是千千万万、层出不穷。
一、兴高采烈的孔雀草:这种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的花儿,只要稍加些温度,就会毫无顾忌的疯长,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我想尝试着改变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虽然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更为多样了,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是部分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真的可说是脱缰野马,那带着些调侃,玩笑式的强调,过分夸张的重读,把文章的美感破坏殆尽,而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总结:这一类花种用俗语来说便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类型,虽然“花儿”长势好,颜色鲜亮,学生热情洋溢,活泼奔放。但整体效果不佳,纪律涣散,从培养植物的角度来说,仿佛生长方向便出现了偏差,这种类型的同学在七班比较多见,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三排,像谈豪嘉、金子植、顾恺天、沈知彬等,他们并不能归属于老旧意义上的优生、差生,相反,他们学习能力有上下,成绩有高低,甚至性格也并不能纳于一类。而他们在朗读时的表现却是如此惊人的一致,这些可爱又“糟糕”的“孔雀草们”,我在他们身上发现了基本相同的病症——朗读目标缺失,他们不知自己读什么好,随大流又讨厌表现不出自己的个性来,便开始了有意无意的“折腾”。
二、浑浑噩噩的猫薄荷:猫薄荷是一种会引起幻觉的植物,猫食用后有些会引起暂时性5-15分钟的行为变化,例如会打喷嚏、咀嚼、摩擦、翻滚、喵喵叫、发谵语等。有些猫吃了猫薄荷之后会追逐幻想中的老鼠、有些则呆坐着空茫地瞪着眼,这些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但同样对健康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这类花种用句俗语来说便是“看看就让人犯迷糊”他们在朗读时往往会出现缺乏信心、不够主动的状态。究其原因,一可能是过分紧张: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不敢放松,好似参加考试,又像被人审查,于是心跳过速,气息不畅,朗读起来,思想出现空白,看字念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感情不能调动,声音喑哑苍白,只想快点读完了事。听者反应怎样,听明白了没有,也全然不知。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不能自制,失去自如的状态。二则可能是过于懈怠:好像是迫不得已才朗读,心不在焉,传达不出朗读的内容,没有感情,不积极主动,就像与已无关,敷衍应付,吐字松软,声音干瘪。这种状态,“睁眼懒看字,念字懒张嘴”,比紧张兴奋还要坏得多。这种类型主要集中在七班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像孔心玥、陆洋、万许鹏等,读书时,即使站在他们身边也很难听到声音,读书时也显得干巴巴的,缺少感情色彩。整体朗读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不能准确把握。
总结:像这种慵懒而又爱发呆的“猫薄荷们”,我觉得他们是朗读缺了点情境,学生们的情感无疑是丰富的,但他们的情感流露却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无法读出感情,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却始终充满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力感——缺乏朗读情境。
三、冷热不定的五色菊:栽培容易,管理疏松的五色菊,即使是在疏松的砂质壤土上也能茁壮成长,它们对水肥要求不大,开花灿烂繁多,株型整齐紧凑,高度也比较均匀,开花时间特别长。可有着种种优点的“五色菊们”,不可避免的也有一个小毛病,她们大都耐寒性弱,极怕酷暑高温,适生于干燥向阳环境,要求排水良好的土壤。在读书时表现优异,聪明乖巧的的“五色菊们”,当然大都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自己也经常说这样的话: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自己进行范读。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我们通常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李正阳,那样活泼、聪慧、讨人喜欢的小男孩,粉嫩嫩往你眼前一站,心中便添了几丝软意,清脆的喉咙字正腔圆地把一个个方块字念出来,总让人觉得汉语是如此精妙的一种语言,可参加过多的活动在增长他人生阅历的同时,也带走了他童年里的过多时间,这些惹人喜爱的“五色菊们”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安排,可当朗读变成一种任务的时候,很明显就感觉到他们低落下去的情致,朗读专家们开始变得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她们在自己独自一人时能很自觉的学习、朗读,可在班级、在群体、在同学中间时,学习效率却不得不打个折扣,笑闹声、说话声,都能很轻易地打断她们集中起来的思路。
总结:像这种随环境变色的“五色菊们”,我始终觉得是我们的培养方式伤害了他,因为长得好,打理起来方便,出于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偏心喜爱,有意无意间便把过多的水肥留在了她们身上,而这种惯养却反而让出色的“五色菊们”根基浅薄,风吹易折。概括起来,根源还在——朗读对象单一上。
观察还在继续,更多的读书方式、方法还有待我们挖掘,应该怎样调整,怎样才能安排好晨读,我还要好好思考,期待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能得出适合我们四(7)班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