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课提前几天备好了,在要上这一课的前一晚,我打开备课本和语文书,再次重温、思考教案,边思考边预想着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应。我在脑海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梳理着,为第二天的语文课作准备,当我梳理到一个环节时,突然卡住了。
只见教案上如下设计着:
“1.文章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评价最多的一句话是?
2.请多位同学朗读句子。
3.每次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这个设计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带领学生关注到作者在文中反复使用了“好一个安塞腰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三个问题是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关注“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除了表达情感以外,还成为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水岭。一言以蔽之,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文章的脉络。
当我心里反复念着“每次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反问我自己,如果我是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回答呢?“在看过安塞腰鼓的表演后出现?”“四句话都是在看安塞腰鼓的表演中出现的呀?”我越想越困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明天课上孩子们会不会也出现茫然的表情呢?课堂上,教师是智慧地引领学生学习,而非难为学生,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于是,我修改了第三个问题:“作者反复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好在哪些方面呢?”
第二天,当我在课堂上问出这个问题时:
生1:“好在是骤雨一样,急速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你找到了文中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得是什么内容呢?谁能概括一下呢?”
生:“后生敲鼓的样子”
生:“表演的场面”
师:“这样子、场面是作者用眼睛——”
生:“看到的”
师:“是啊,作者亲眼看到了表演的场面后,(板书:看到表演场面)发出了第一次感慨‘好一个安塞腰鼓’!”还有哪些方面吗?
通过第一个方面的详细引导,学生的回答能模仿板书的样子,逐步概括出“听到隆隆鼓声”“赏到震撼舞姿”“得到心灵享受”几个方面。
当带领学生梳理完四个方面后,有学生举手说:“我有一个发现,作者都是先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欣赏到的、感受到的,再发出感慨。”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既然都是先描写再感慨的形式,那能不能调换呢?”学生也很快发现,这四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由表及里的,同样是感慨,程度和气势也应该是逐渐加强的。在这样的讨论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有怎样的好处这一教学难点被逐步突破。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上完课后,感到庆幸自己把这个小问题做了修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时提出的问题过大过难,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达不到提问的效果,扼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课堂提问是孩子思维、走进阅读的一个重要支点。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思考,学生才会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