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0-12-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局小 袁平平  

《统计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统计。教材第一册在统计前分别安排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以及“0-10的加减计算”,而这部分知识对于现在一年级的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就“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个知识点而言,学生的已有经验就要少得多。所以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以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统计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物体简单分类的经验。这些正式统计知识所必须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特别是注重让学生原汁原味经历统计的整个过程,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感觉与认识统计的初步知识。本人刚刚从六年级回到了一年级,虽然人到了一年级,但一次思维方式与教学方式方法却仍然停留在六年级,所以因为说本节课无论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组织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等方面都做得不到位,也给本节课带来了许多的遗憾:

一、细化过程促放。  

在高年级教师在备开放性活动时往往关注活动的目标,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加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最后在收的时候也自然地呈现出教师所需要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但我发现这样一个流程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纸上谈兵”,一个问题下去孩子们连你的问题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说回答你的问题。就如当老师想通过比较两个学生摆的小动物图,进而强调排一排的方法这个环节。由 于 老师问的是“谁摆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大多数学生都以为教师问的是“谁最多,谁最少。”所以一连两个学生都是以此为问题进行回答的。可见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必须要精简自己的问句,同时把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如刚才的问题是否可以重建为:在学生比较两的摆法后,教师提问:“现在你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了吗?”再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看象形统计图的条形长短等方法进行比多比少,进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学生说到比条形长短的方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摆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时候要注意一端对齐上。由此我想到了,对于低年学生的“放”应该经历:由视觉表象逐层递进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细节重点的突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中进行。这才能最终达到开放学生思维,深入学生认知的目的。  

再如本课第两个开放性活动“景点人数统计”。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完整体验统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出结果→分析结论”的全过程。但当老师提出在出示活动情境后,随即让学生开始活动。实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时已经完全把活动的目标转换为去哪里秋游的问题,所以有的学生一下贴了好几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示意图。有的学生因为根本不了解要贴在哪里,而把自己的放到了虽的小组。从而造成两统计的结果都产生了错误。而这些错误 都缘于 老师的要求提出过于大而空。如果在给每个小朋友只发一个示意图,把集中于大黑板的活动分散于教室的四个角落。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样的错误,而最关键的还是老师提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到活动的可行性。  

二、深厚素养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导不够细化,所以造成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时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利用资源、加工资源、逐层提升的意识的话。至少对学生来说还会有一些收获。但这收比放还要难,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者的一个数学素养与教学水平。本节课至少有三处教师的处理是不当的。第一,统计表的出示误导认知。在学生对教师排的进行完调整后,教师就板书进行随手的统计表绘制。这时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个动物图作为统计表的分类项目。这就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填表时把表中的项目也作为一个个体参加统计的错误,教师的一个随手拈来往往造成的是无法估计的损失。第二,分组统计出错订正随意。当两次统计结束后,有一个小组发现多小组人数与统计总人数不符时,教师轻意地用拿掉几个作为改正错的手段。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茫目跟从性,更深一层次是对科学方法的亵渎。统计是一个十分规范与严谨的工作,对于错误的结果我也应该也必须进行有效性的弥补,弥补不行就必须重新进行统计。这一环节由于在放的阶段教师指导与教具准备的不科学,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的教学进度,而应该与学生一起采用恰当的方法改正错误,这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治学态度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第三,贴近生活却远离学生。教师考虑到对学生统计的整体认知,因而设计了把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条形、折线、饼式)都向学生进行介绍,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基础与本身对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没能拉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而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远了,进而在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时学生便无话可说了。  

由此可见教学放环节后的“收”是对一位老师综合素养以及教学机制的全面考验。教师一方面要对所教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同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学,还应关注到知识背后所应体现的育人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的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起到深刻影响的思想、方法等。  

三、合理活动促思  

本课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旨在进行统计方法的指导,第二个活动旨在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深入理解统计的意义与价值。对于第二个开放活动,表面上看学生活动热情高涨,活动过程也很投入,但细仔想想是其实是活动情境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并不是活动的思维挑战性吸引了他们。孩子们在参与时脑子里想的是到底去哪里秋游而不是怎样通过统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看上去学生们很活跃,但活跃的是学生们的情绪,而不是思维,这样必将影响了本活动对学生提升。由于我想到了平时我们往往想通过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教育价值?  

在全面学习了新基础一系列地理论体系后,第一次如此直接、深入地探究实践,才发现自己与理想还很远很远。而仅借助于书面理论上路的我,自己在许多方面还准备不足。但我将努力地改进自己、完善自身,继续地在新基础的探究之路上饯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