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青年成长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参与省“杏坛杯”活动感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发布时间:2010-04-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10-3-28 到 2010-3-30 期间,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杏坛杯·苏派教学”展评活动,杏坛杯是江苏教育牵头的江苏名校俱乐部举行的一项重要赛事,由各会员学校选送一节课进行评比,本次活动在江苏淮安实验小学赛区进行。  

    活动历时2天,一共安排了13节数学课,内容丰富,既有空间图形的认识,又有运算律的学习,甚至还有一节可能性的总复习;覆盖面广,涵盖低中高三个学段,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充分展示了各年段的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理念先进,每一节课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久久回味,展现了苏派教学的优秀教育理念;质量上乘,设计的优秀也有着上乘的环节承载,充满数学美的过程展开,诠释者苏派教学扎实的基本功,短短的2天时间,虽然日程很满,但受益匪浅。  

    听课学习对于我的促进是很大的,更何况是基于这样高水平的一个展示平台,其间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内容的课程,一是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刘正松老师执教的运算律一课,他儒雅稳健的台风和灵动机智的语言,将看似简单的乘法分配律巧妙地引导出来,从个例,到丰富,再到抽象的归纳提炼,让学生亲历了这一个完整的概念形成过程,注重学生思维水平的整体感悟和递进提升,使得这节课既有内容的丰富,又具有思维的深度,很好地诠释了数学的理性美。二是海门实小杨慧娟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杨老师是07年的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在她的身上有着一种极具魅力的老师的形象特质,饱满的精神,简练的语言,准确的手势,合理的引导,精彩的课件,让她的课堂饱含着教育的激情,充满着教育的智慧,从航海情境的简洁导入,并列呈现三个水手的三种汇报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全面性,通过充分的感性认识和比较分析,小结出新旧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一整个思考过程体现了高年段数学学习的连贯性,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得,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随后的教学环节在前段铺垫的基础上顺势展开,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充分展现了苏派教学中李老师情境教学法的特色。三是常州局前街小学蒋敏杰老师执教的圆的初步认识一课,基于充分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创新构建了整节课的逻辑框架体系,课堂通融圆润,体现了数学的理性美和过程美,在教学过程中尤为关注学生状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不禁体会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给予我们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后,所引发的一种行为变革与行走路线的变化。在课堂中我感受到学生的动态变化,感受到教师适时的回应反馈,感受到师生高质量交流中促进其思维发展的深入。这不正是我校“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关注到的吗。我们数学教研组力求的精准的学情分析,有助于设计的推进;适时的回应反馈,有助于思维的深入;动态的互动生成,有助于每个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然,13节课,节节精彩,每天听课结束后都需要自己良久的反思,不仅要学习课堂精彩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状态,课堂是需要交流和互动的,并不是教师简单的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去解决,再交流答案这样一个简单的重复循环,而是由目标为依托的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展开逻辑,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能力,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领者和提升者,这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更为艰巨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体现到学校推进“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的重要。根打扎实就是要将基于学生实际的教学化为日常教学之中,在过程中促进教师思维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我为能在这个群体中学习而感到兴奋,我想只要自己也坚定学生发展的的主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基本素养,我的课堂定能丰富多彩。

    这样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如此高水准、高密度的活动也是更加难得,所以这一次淮安之行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打开思想的大门,认真学习和反思,为着自己教育实践的进步而不断积累,为学生的发展而不断的思索和丰实自身的厚度和深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