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春来到,今天早晨刚好下了一场春雨。抓住这个时机,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春天的雨跟其它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找到春雨细、密的特点,对要教学的事物有个整体感知和初步认同再教学新课,比较自然。
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我看到的春雨怎么和书上的不一样?确实,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细细的滋润着万物,然而有时候,它也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也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如何解释《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呢?我告诉学生,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
二、抓住问题,因势利导
读了第一联,一个学生提问,春雨不是人,它怎么知道该什么时候下呢?我顺水推舟,对啊,正因为春雨知道人们的心思,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是如此的善解人意,才把它称为“好雨”啊。
补充习题上一的一题把学生给难住了:《春雨》中的那句话更能说明春雨的好?很多学生都认为,首联写到了“好雨知时节”,还不能说明春雨的好吗,但经过分析比较,一个学生提出,尽管春雨适时而下确实能说明它的好,但它的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的特点就更了不起。另一个学生说,春雨就像雷锋叔叔,雷锋叔叔做了好事不留名,而春雨无声无息滋润万物,他们的精神一样可贵。我接着说,对啊,刚才我们就说到,春雨有时温柔,有时凶暴,凶暴的只会损物而不能“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能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这个“好”才落实了。
三、利用插图,丰富感受
二年级的孩子,光理解诗句的意思比较枯燥,这时,我们不妨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插图,你看,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都有了哪些变化?他们看到,小草发出了嫩芽,鲜花张开了笑脸……从而更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春雨的可爱。